冬三十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1章、《心·理學》(求首訂,為盟主Sp寶兒姐加更1/2),靖明,冬三十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入室,以異端末學據正道顯位,天下讀書人都將無所適從,陛下明鑑!”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無一益處?何況心學亦源出理學。”
“春秋而後便是諸侯爭霸、征伐不休、百姓罹難。”楊廷和表現出豐富的辯論經驗,“暴秦焚書坑儒、二代而亡;待漢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終創強漢之威名。科舉取士以來,唐宋英才輩出。程朱先賢學問之精深直追孔孟二聖,我大明百餘年來學問、科途乃至禮制之基,實奠於此!陛下,如今若啟學問之爭,是動搖我大明如今最為險要之一柱根基呀!”
楊廷和先說了心學的弊端:你得非常有天分,那或者可能走通這條路。
但世間大多是糊塗蛋或者蠅營狗苟之輩,將來借心學這面旗幟大逞私慾才是最可能出現的局面。
最主要的是,大明開國以來百餘年的官員、學子,絕大多數都是在程朱理學的框架下學習、研究學問、遵循禮法教誨的。
這些人,該是一個何等龐大的利益集團?
現在如果皇帝有提倡心學的訊號,首先就是這些家學淵源的望族之中後輩們的出路,然後就是兩個學派相爭會帶來的危害。
朱厚熜不奇怪楊廷和的保守傾向,但詫異於他會在一開始就這樣激烈地反對,而且理由也很充分。
心學確實存在這個問題,明末心學佔主流之後確實出現了這種局面。
但正好。
朱厚熜的目的本來就不是要用心學打壓理學,挖自己根基的事他是不會做的。
他導演這場戲,另有目的。對他來說,自然是憑超越他們的眼光各取所長,甚至最終由他提煉出什麼新的發展。
皇帝就不能“學問精深”嗎?
於是朱厚熜裝作細細思索了一番:“閣老所言有理。但朕正處於求學精進學問的階段,心學見解,朕還是想聽聽的。閣老倒不必憂慮朕會走入歧途,又或者借心學理學之爭做什麼。朕雖不敢說是閣老口中不世出之宿慧英才,但自認也並不愚笨。何況,朕身邊還有閣老教誨,您說是吧?”
楊廷和張了張嘴,一時不好反駁。
……你還真別說,你真有點宿慧英才的意思,我都在你手上栽幾輪了。
聽話裡的意思,還真準備繼續把自己留在內閣?
“……陛下想聽聽心學見解,陛下令臣說話直接點、簡單點,那臣就直說了。”他下定了決心說道,“臣斗膽請陛下令臣也充任下月初二經筵講官。屆時,臣與王守仁各講經義。陛下若有心交相印證,臣與王守仁效仿先賢,再來一場理學心學之辯,如此陛下之惑自解!”
朱厚熜滿臉微笑:“閣老此言大善,那就這樣定了。下月初二,只講經,不講史,屆時朕洗耳恭聽!”
楊廷和達到了目的,可是謝恩離開東暖閣之時,看著皇帝由衷欣喜的表情卻又覺得不對勁。
很不對勁。
似乎……是自己踩入陷阱裡了的感覺。
表面“交心”了的君臣自然不會就此傻呵呵地相信對方說出口的話。
楊廷和揣摩皇帝的用意早已成為習慣。
他不是想不到皇帝希望藉此牽扯他精力的用心,也仍舊疑心皇帝要抬起心學打壓理學鳩佔鵲巢,然後用心學門人來推行新法。
聖旨已下,至少這一次的經筵,王守仁是必然會出現的。
楊廷和最務實的目的無非就是隻讓他上這一次,在這一次上就徹底辯倒他。
只不過那個之前學問還漏洞頗多、最近才剛剛找到個所謂“致良知”之說縫縫補補的王守仁,難道還能在這早已決出勝負數百年的理學心學之爭中辯出什麼新意來,甚至辯贏自己?
楊廷和一百個不相信。
對自己的學問,他自有信心!
難道皇帝準備耍賴偏幫?
症狀從正德ptsd惡化為嘉靖ptsd的楊廷和帶著百般心事回到了文淵閣,而朱厚熜則繼續審閱著陸續呈交上來的在京朝參官們對殿試策問的答卷。
此時此刻,王守仁剛剛達到北京城外。
王瓊特地出城前來迎接他,雖然王瓊此刻身受諸多非議,雖然此刻還未散值,雖然王守仁進京的名義是敘功、有兵部和他本官所在的都察院遣人出城迎接一下就行。
但如今吏部尚書、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工部尚書、都察院的一把手再加上袁宗皋,理論上來說都已經是一根繩上的螞蚱。
因為楊廷和想要一個更乾淨的朝堂,因為皇帝的一力死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