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十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4章、既贏了又輸了,渾身難受!(為盟主SP寶兒姐加更2/2),靖明,冬三十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臣今日為陛下進講‘養心莫善於寡慾’。”

楊廷和一開口,很多人就愣了愣。

這些人當然都是想起了皇宮裡正在籌備的養心殿。

之前皇帝說要改建一座便殿,設定御書房作為批覆奏疏、舉辦燕朝、召對朝臣的所在,取名養心殿就是從孟子這句話來的。

而剛才王守仁雖然沒有多講心學的見解,但心學中的很多見解源流那就是遠追孟子觀點而來。

現在,王守仁剛從二程、朱熹這理學祖師爺的觀點進講,楊廷和又從孟子的言論開始進講,針鋒相對之意明顯。

自然而然,這也是因為楊廷和能夠先知道王守仁怎麼講。

這不公平,但楊廷和顯然不在意:都必須到經筵上來辯經了,何必假惺惺?

與此同時,這不就是經筵的意義嗎?楊廷和一邊跟王守仁辯經,一邊還在勸諫皇帝。

“欲,如口鼻耳目四肢之慾,雖人之所不能無,然多而不節,未有不是其本心者,學者當深以為戒。若多而不節,便如孟子所言:為富不仁。蓋天理人慾,不容並立。陽虎之言此,恐為仁之害於富也。孟子引之,恐為富之害於人也。君子小人,每相反而已。”

不少人看向楊廷和的目光帶上了敬重佩服:殿試策問何以富國,你現在舉為富恐不仁的例子?

楊廷和肅容繼續:“孟子見梁惠王,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朱子解曰:仁義根於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於物我之相形,人慾之私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循人慾,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隨之。所謂毫釐之差,千里之謬。此孟子之書所以造端始之深意,學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

說到底,君子不因求利而害仁義,小人則唯利是圖無所忌憚。

“《樂記》有言,欲未可謂之惡。其為善為惡,繫於有節與無節爾。人慾也未便是不好,《尚書》有言,人心惟危。謂之危者,危險,慾望未墮之間。天下善惡皆天理,謂之惡者,非本惡,但或過或不及。故先賢諱曰:人之固有天理、人慾,此勝則彼退,彼勝則此退,無中立無進退之理。”

“知覺從口鼻耳目四肢之慾上去,便是人心、私慾;知覺從仁義禮智上去,便是道心、天理。欲修身而先正心者,便是去私慾、達天理。其要義,滅之一字。”

“蓋人人皆有道心存焉,此天命之性,故人人皆可為堯舜。然人人皆有人心作祟,此氣質之性,故子曰性相近而習相遠。天理人慾俱存一身。滅人慾而存天理,此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之途;逞人慾而棄天理,則道心漸墮、正心無望、家國不存。”

“養心莫善於寡慾,寡便是節,便是滅。然天理人慾存於一身,慾望未墮之間,寡至何處可稱滅?飢食渴飲是天理,葛必欲精細、食必求飽美便是人慾。諸事依禮而行,則終至天理,蓋因天理之於一人為天命之性,之於萬民便是倫理,便是禮。滅人慾,存天命之性,循倫理綱常,則萬民之心盡正,天人得以合一。”

“陛下乃天之子,若果能寡慾,則終至於身存天理,天人合一。伏惟皇上明辨欲墮之危,寡慾而養心,心正後得身修,則聖天子為表率,天下莫不景從,家國得治,天下太平。”

朱厚熜儘量壓抑著心中雲裡霧裡間的萬馬奔騰:“……謹受教。”

以他來到這時代已經快兩年的習慣和積累,驟然間聽到這麼大段的闡述,也只能一知半解。

他現在正在思考其中的邏輯,不是為了搞清楚他講得到底有沒有道理,而是琢磨著這樣的發言是從哪裡辯駁王守仁“致良知”的方法的呢?

隨後他就看到左右兩邊的大臣裡,有好幾個甚至不顧經筵禮儀,深以為然地微微點頭。

有那麼幾個資深翰林學士甚至滿含熱淚。

朱厚熜:???

對儒家思想還並不能瞭解得那麼全面的朱厚熜沒聽出來楊廷和這段話的殺手鐧:天人合一。

你是皇帝,受命於天是你的法統在萬民心中很重要的一根支柱。維持這種認知的,就是禮法。而禮法之所以設立,就是要透過一套標準讓人人都遵循,由此達到透過行為漸漸規範內心、讓人能剋制住自己的目的。

人人都守規矩,對天子有利;天子帶頭守規矩,那更是會鞏固禮法。

現在伱說要養心,要寡慾,你要是不做表率,那禮法可就有點動搖了。

如果鼓勵人人都像王守仁說的那樣依心而行,那麼對於一些還沒達到有良知、又不以向道之心致良知的人來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柒合

二六五六

贅婿之無敵高手

最終浣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