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十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4章、既贏了又輸了,渾身難受!(為盟主SP寶兒姐加更2/2),靖明,冬三十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國的難題:兼而行之,有些人水平不夠就先去做,做了之後你就能保證他們會反思進步?沒有個統一標準告訴天下人怎麼做,那麼非禮的、犯法的,還不天下大亂?
對楊廷和的一番長篇大論,王守仁仍舊只是保持了放鬆的姿態微笑說道:“禮法自不可動,天理昭昭,心雖既理,亦須漸致良知。諸聖先賢教化天下,禮法誰人不知?致良知之法,乃是自不逾矩而始,至明道成聖而終。予言可兼行,乃於克己更進一步,循序漸進自己身良知而守禮、明理。若只知克己、滅人慾,不得致知之法,豈非固守原地,天下士人、百姓盡皆渾渾噩噩、不圖精進?”
刻意對心學瞭解更多一點的朱厚熜聽懂了:你理學只求下限,天下人守規矩別搗亂,但這樣一來不就會越來越死氣沉沉,毫無生機?我說可以兼行,就是你管下限,我來嘗試拔高上限。
這楊廷和如何能忍:現在爭的就是那些上限的問題!
誰決定了大明的上限?士人啊!哦陛下你先把刀放下,你尊儒,你也是自己人。
繼續……你心學來負責拔高上限的部分,就是讓讓士人捨棄泛觀博覽這條更穩妥但更難的道路,選擇你“我心即理”、“有知即行”、“行後漸成”的捷徑路子,放任自己可能不正確的“知”?
良知哪有那麼好致?看人的!
但好藉口啊!捷徑嘛,誰不願走?
你的隊伍越來越大,將來是不是就把負責下限的天理標準、教化眾生的禮法改一改?
他立刻繼續反駁:“天下百姓能循禮法各齊其家,則治國平天下皆有德才者為己任。士農工商各處其位,文武百官各司其職,聖天子統御四海,次謂之天下太平。寒窗苦讀明致知之難,取其英才而用之;為官處事知人慾之危,選其德者而拔擢之。如此眾正盈朝,方能誠意致知,守土安民,漸開大同盛世。非不圖精進,乃大道徐行。縱如操練有素之精兵,軍行百里而爭利者蹶上將軍,五十里而爭利者軍半至,可見急行之險。治大國如烹小鮮,伯安不可不知也!”
說到底一個字:穩!
而你那方法不穩。
我們現在這一套,不求百姓發揮巨大作用,別添亂就好。發展國家、拔高上限的事情士人來做。而且負責治國平天下的文武百官,那也不是胡亂來的,要先經過科舉層層關卡看他的才華,又經過官場層層品級提拔德行好的。
才能德行都兼顧了,這樣朝堂上就都是“心正”的官員。只有這些人,才有致知明道的希望。
你光叫囂著致良知就可人人成聖管什麼用?管理和選拔體系呢?
朱厚熜目瞪口呆:臉皮真厚啊!刑部大堂裡“水至清則無魚”的言論呢?現在朝堂上的文臣都是你說的這種方法提拔上來的吧,眾正盈朝?
他隱隱覺得楊廷和這番話給他甩了一口鍋:制度是好的,現在就是皇帝表面上遵循禮法制度,但實際上亂來,這才導致了朝廷“奸佞”難絕,百般掣肘。
王守仁面對楊廷和的這一通反駁,只是搖了搖頭:“予自知穩妥之重。致良知之法,於百姓是教化,於士子是志向,於百官方為致知之方法。以百官之德才,自可明辨格物致知與致良知之優劣。予之所倡,乃是泛觀博覽之外亦須肯行、敢行、行而後自省,知行合一。知而不敢行,以為非良知,不可也;行而不日進,以道阻且長便懈怠,亦不可也。心學理學殊途同歸,皆欲明天理而致知。其他不論,致良知之法且為臂助,閣老百官之首,亦願百官日進日新、學問漸精、賢而希聖否?”
楊廷和張了張嘴,卻一時沒想好這一點怎麼反駁。
他為什麼把自己的地位擺得這麼低,說致良知之法只是一個臂助?
這方法我不是讓老百姓和沒出仕的普通人去亂用的,就是讓你已經選拔出來的德才兼備、心正之官去用的。
你作為百官之首,不會拒絕這些“賢者”往“聖賢”的道路上走得稍微快一點吧?不希望他們有時候拿“未致知”當藉口怠政推脫不敢做事吧?
有大志向的皇帝還在這看著呢。
我就是提供每天更進一小步的一個小技巧而已,不是要掀翻你們理學的堂堂大道。
別說什麼精兵日行五十里都要掉隊一半了。
咱先比一個都不掉隊的速度快上微微那麼一瞬行不行?
楊廷和眼角的餘光瞥到了皇帝嘴角的笑意,這時候終於明白了王守仁的策略。
面對本就是正統的理學,面對楊廷和,他不輸就是贏。
哪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