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十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8章、北漠寒至,靖明,冬三十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諸王都進京後,他們對於進宮其實已經不陌生。
每年大的節,總要例行入宮行禮拜見的。
崔元這個京山候、大長公主駙馬都尉,如今在有軍務會議之後也卸下了代表勳臣參預國策的擔子,至少是一部分擔子。
但他又挑上另一個擔子:宗人令。
今天賜宴,不僅諸王要來,崔元和餘承業、陸炳等人也要來。
他們仨早早地就到了午門外候著。
眼下,午門之外雁翅樓的牆下還在動工。那英傑碑林所劃出來的兩片區域裡,從城外鑿好的石碑會被送到這裡然後立起來。從去年到現在,禮部和國務殿一同議定了有資格在此留名的大明英傑。
嘉靖朝以前的人且不說,嘉靖朝已經過去了十年,目前夠格在這裡留下名字的只有三人:楊廷和,楊一清,李瑾。
但李瑾也只有資格在雁翅樓下留一塊碑,而不能像楊廷和、楊一清一樣在正中的英傑殿裡留下一個塑像——那裡,是入廟之人的專屬榮譽。
按照這個標準,那英傑殿之中,目前只有十九人,而且除開陪祀太祖朱元璋的十二人、陪祀太宗朱棣的四人,從那之後這歷代大明皇帝之中,便只有朱祁鈺有于謙陪祀。
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睿宗,一個也沒。
這就是為什麼再開太廟之門之後,有那麼多重臣盼著能得到這份尊榮,因此選擇堅定地站在皇帝這一邊。
今天,陸續到來的諸藩王在看到這些碑、仰望了一下英傑殿之後,也想到了這些。
太祖開國,太宗靖難,睿宗守國,那都是大明歷史上極為重要的幾個轉折。
到了如今,陛下欽命肱骨之臣陪祀,顯然也自認為大明正處於新的轉折時期。
事實上也如此,要不然,他們這些藩王怎麼會一改舊制、悉數入京?
午後,鐘樓報時三聲後不久,眾參策從午門內出來,而後他們開始入宮。
內金水橋有五道。
中間那座橋,和午門的正門門洞,這條路叫御路,因此這座橋叫御路橋。
這條路除了皇帝,有一個人在一生之中能走著進入紫禁城一次,那就是皇后大婚入宮時。有三個人在一生之中能從這條路走出去一次,那就是每科會試的狀元、榜眼、探花傳臚大典後出宮時。
現在,藩王、國戚,各走各的路,各踏各的橋。
大明已經變了很多,但有些規矩沒變。
諸王之中,睿王是年紀最小的。
諸王的地位沒有高低,因此便只是按年齡來排序,睿王走在最後。
宮裡一派節日氣氛,但諸王的心情都很忐忑。
此刻,他們這些藩王從前朝進來,他們的王妃和睿王的母后則從後朝入宮。
到了乾清宮,他們知道後面的坤寧宮那邊應當早就“熱鬧”了起來,但乾清宮這裡井然有序。除了崔元與何勤等開始張羅著一些事,其餘便安靜且壓抑。
乾清宮正殿前的院內上,搭好了戲臺。正門前的雲臺上,也擺好了桌椅。夜裡時,皇帝皇后及二妃諸嬪,太后、公主、駙馬,再加上各親王、王妃等人,將在這裡齊聚一殿,用膳、賞月、聽戲。
先敘親親之誼,再享親親之樂。
或者換句話來說:先宣威,再示恩。
誰都知道今年的陣仗比去年搞得更大,是因為前不久大賽場的事。
朱厚熜從養心殿那裡出發,從月華門進入了乾清宮,面前是兩隊跪下參見的人。
“都起來吧,殿內看座。”
朱厚熜在黃錦的陪同下拾階而上,入了乾清宮坐好在御座上。
等他們一一坐好之後,朱厚熜笑著問朱讓栩:“蜀王是最早入京的。入京後,這兩年還習慣嗎?”
“……勞陛下掛懷,臣很習慣。京城之繁華宜居,遠非成都可比。陛下許臣等祭日可入宮至奉先殿祭祀先祖,更是以前不敢奢求之恩。便是府中用度,陛下天恩浩蕩,本色滿俸,這也是以前不曾有的恩典。蜀王府一脈,既允行商又允進學,後輩子孫們無不稱頌陛下英明。”
朱讓栩乖得很,只講好的,似乎沒有壞處。
朱厚熜正色道:“懋仁,去年糧儲號的收成,除了宗親俸糧外,各王府應得分潤津貼,如今也算好賬了吧?”
崔元立刻回答:“回陛下,已經都算出來了。按例存留轉運至各倉後,已經起運抵京。臣正待九月後便傳送至各王府。”
“去年收成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