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十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0章、北元之主必須留在這!,靖明,冬三十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更靠西面的俺答會提前那麼一兩天知道訊息。
就這一兩天的時間,博迪就身陷燕山了。
現在還是俺答實力不算雄厚的時期,但他已經在這次戰事中隨機應變,佔據了最有利的位置。
經此一戰,楊一清他們同樣認可了俺答對大明的威脅比博迪更大。但現在,他們卻建議放回博迪,讓他們先內耗起來。
博迪沒死,那麼俺答的“勝者”言辭就站不住腳了,至少博迪一定會記恨俺答。
“宣大邊鎮,需數年革舊弊、練新軍!”楊一清繼續說道,“博迪若死,北元新主第一件事不是對付右翼,而是收服左翼,甚至要倚重右翼收服左翼。這種局面,更有利於俺答。雖無大汗之名,卻有大汗之實。如此一來,俺答不會給大明邊鎮喘息之機。”
現在有點半場開香檳的意思,畢竟博迪還活蹦亂跳著呢。
但畢竟,這件事的大方向已經確定了:俺答已經全身而退,博迪則最好也只是大敗而歸、威望盡失。
草原上的格局必定因此改寫,大明也需要有新的應對。
君臣之間商議了一陣,發現草原上最有可能的走勢,將是俺答可能勢不可擋地崛起:奉立幼主的北元汗庭,將只能更加依賴右翼三萬戶來抵擋大明。而右翼三萬戶,也必將是以俺答為首。只等俺答勢力進一步擴張,同樣有黃金家族血脈的俺答大有可能成為另一個達延汗——博迪八歲的兒子,可還來不及有兒子。
楊一清他們覺得,大明連續兩年有了大捷,接下來缺的只是時間而已。
原本俺答想一步步走到那種高度,沒有十幾年做不到,至少博迪還活著的時候很難做到。
但如果博迪死了,那可就不一樣了。俺答可以不用成為名義上的大汗,卻實際上成為北元實力最強的人,甚至調動北元汗庭的力量,作為名義上對北元之主臣服的交換。
察哈爾汗庭的權臣攜著一個幼主,又能指望什麼?保持住現在的地位和享受就好了。
所以博迪死了,大明反而得不到增強邊鎮實力的時間。
這次就算謀劃已久,實際也勝得相當僥倖。從下一次開始,俺答可就不會這樣做了,而是玩起草原騎兵最擅長的事:來去如風,劫掠資財、提升實力。
邊鎮連年遇戰,還怎麼革弊?
在楊一清等人的勸諫中,朱厚熜最終卻抬起了頭:“不!北元之主必須留在這裡!”
……
戰爭從來都是政治的延續,但政治又是怎麼實現統治秩序的藝術,而最有效的統治總是基於民心。
此刻在邊鎮,民心是將卒博取功勳的心,是邊鎮百姓從此信任邊軍能戰勝韃子、保衛他們的心。
對朱厚熜來說,這民心是他御駕親征之後,有不世之功、立空前威望、震懾大明內外的心,是臣民對韃虜從此不只是一味恐懼之心。
至於俺答不會給大明喘息之機,那有更多的解決方案。
御駕移向龍門衛,皇帝向邊疆再靠近一步,已經到了邊牆旁邊。
傅鐸移駐松樹堡,李全禮從長安所推進向三岔口堡。一道道命令正不斷髮出,大家接到的命令是:先全力佈防邊牆,阻止韃子從龍門所、獨石口等邊牆寨堡之外的邊牆薄弱處奪路而逃。
現在,博迪的汗帳設在赤城。這裡往東三十里,是激戰正酣的龍門所。往北沿著龍門川百里外,就是通往壩上的獨石口。西南方約摸六十里,是龍門衛城。位於龍門衛城與赤城堡之間的,是三岔口堡。
哨騎歸營來報:“從漢人的長安所到宣府、張家口,他們的軍隊正在往這邊包圍。數量,總共不少於兩萬人。漢人的皇帝,也在往這邊來。”
博迪的臉色比此刻的夜色更深重:那個羞辱他幼稚、卻比他更年輕的漢人皇帝。
他是有一點後悔的,如果早一點從燕山中衝出去逼得那個漢人皇帝南撤,也許見風使舵的俺答就會全力出擊。
但是從獨石口和龍門所兩路打進來,都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
明軍如此輕易放棄了這燕山西麓,博迪實則也謹慎了不少,以至於行軍速度更慢了一些。
現在更加明顯:這彷彿只是一個引誘他進入這燕山之中的圈套。
博迪不是那麼相信袞必裡克在大同西面敗得那麼慘,他只知道先是袞必裡克敗了,然後是俺答撤了。
勾結漢人,陷害大汗!
“獨石口那邊怎麼樣了?”
“……突然出現了一千五明軍精銳,奪回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