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十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1章、浪潮奔湧,天恩浩蕩,靖明,冬三十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安寧伯遺表薦舉。與北虜終有一戰,軍務事不拘一格拔擢人才。政務之事,安穩為上。朕來強兵,總輔、諸國務和卿等要務求富國安民。制告天下,嘉靖十年大國策會議開始,除軍務及其他因政令通暢原因參預國策的那些,其餘民政薦選廷推者,無有府州、省主政資歷,不入國策會議和國務殿。”
眾人心頭一震,這個新規矩是不會影響他們了,但是從此將有一道明確的門檻。
關鍵問題是,這道門檻將明確卡死南京六部那些品級已經夠了的人的希望。南直隸,不是一省,沒有總督或者什麼布政使。
皇帝好像沒有表明態度,但是又好像說了什麼。
問題丟給了他們,朱厚熜隨後就離開了。
國策殿中安靜無比,成為總參的希望剛剛破滅,但是領吏部事的王憲敏銳地注意到了這條規定將會帶來的影響。
大明在政務方面,如今就只有兩京一十三省。
一省主政,要是把左布政使也算作主政,更是隻有一共二十六個位置。
清流就能一直往上爬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而邊鎮以外的諸省主政,想要再能位列參策,考功考較的是什麼?是一省賦稅、文教、民生。
關鍵問題是,只有二十六個位置,太少了一點!
從這一刻起,最年輕一代有志氣的新官必須要力求以知縣或者縣令為。中堅一代,哪怕現在已經是正四品了,也一定要再去做個知府甚至降格做個知州。而三品二品,哪能不去主政一方數年?
嘉靖十年以後的大明,才是一個真正全新的大時代。它的浪潮,從此刻就要開始奔湧了。
王憲打破了沉默,緩緩開了口:“設不設淮揚布政使司這事且不論,陛下既有旨意,且須制告天下,這兩京一十三省之制該當如何變化,將來參策如何薦選廷推,我等都要商議一二了。”
有資格參預國策會議的,除軍方一些席位和特例的御書房首席之外,還有那次擴充席位加進來的通政使、六科總給事、治安總長、稅課總長等。他們的官品和官職性質決定了,他們也像御書房首席一樣是特例,很難滿足一定要有省一級主政的資歷。
那麼這個新規矩針對的,就只是尋常從九卿這種位置進入國策會議的通道。
還有計劃中的增設兩部,那麼將來還有九卿這種渠道嗎?牽涉的問題確實很多。
這些問題都指向一點:大明如今這兩京一十三省,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的劃分舊制,要全盤來考慮了。
淮揚布政使司?那只是全盤計劃的一部分。
這個考量將曠日持久,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南京諸官,別想輕易透過南京六部跳到北京六部,就此位列國策會議或國務殿。
與之相對應的,是最終結果出來之前,還想為將來仕途考慮的諸多京官,要想方設法先去主政一府或一省。
因此……江南諸府州目前的主政官員,如果不換思想好好做事,那就換人。
天恩浩蕩,隨著楊一清死後的無上恩榮、唐順之為官三年就官升總督的無上聖眷,大明官場之中無聲的震盪已然驚心動魄。
聖旨很快就傳到了懷來,還在忙碌的唐順之接旨時不禁愕然。
他自然清楚以自己的年齡就受此重任,這一生會意味著什麼。
擁有了完全不同的一生的唐順之,此刻心頭浮現出皇帝年輕的面容,只有一腔情緒湧上喉嚨和眼底,哽咽著說道:“臣領旨!謝陛下隆恩!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他知道陛下一直有高看自己,但陛下對他的高看始終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巡撫宣大,他掛著右僉都御史的銜。總督三邊,他掛著右副都御使的銜。
但為官三年,已是正三品。
士為知己者死。
在去陝西之前,他要先回京見陛。
唐順之真的很想問一問皇帝,為什麼能這麼看重他。
訊息傳到了朔州,俞大猷為他高興,然後就更用心地練兵。
唐順之去了三邊,沒有蓋世奇功,何以服眾,何以讓朝野不議論紛紛?
那樣的蓋世奇功,也不會少他俞大猷一份。
他可是嘉靖朝第一個堂堂正正的武狀元!
訊息再傳回唐順之的老家,唐老爺這幾年的驚喜越來越恐怖,現在甚至反倒有點驚恐了。
二十四歲就是正三品,他這一生要走到什麼樣的高度?
功勞太高了會怎麼樣?
“……快,再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