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小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九十二章 千古難題,三國芳華之家父袁紹,光榮小兔,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袁熙嘆道:“先生說到點子上了。”
他也不由歎服沮授的敏銳,這個問題,宋朝表面的最為明顯,受到的反噬也最為激烈。
宋朝嘗試將士大夫從土地上剝離開來,於是以相當強硬的態度和政策限制了士大夫的土地數量,同時用俸祿來彌補。
想法是好的,但在士大夫看來,我既然土地都沒了,何必還要為你大宋賣命啊?
女真遼國給的好處豈不是更多?
於是宋朝誕生了大量的投降派,士大夫通敵成了宋朝的主旋律。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看到了這個隱患,知道地主遲早會成為依附於皇權的寄生蟲,於是一邊大力打擊地主管員,一邊用諸王分封來控制土地。
但皇帝只有一個,地主卻有千千萬,甚至分封出的諸王最後也變成了最大的地主,所以朱元璋也失敗了。
到了明末,反水的人不僅包括很多官員,還包括了晉商等勢力,便是因為他們和政體的聯絡變弱,封建社會政體的根本是土地,剝奪了土地,便剝奪了認同感
尤其是商人,商業越發達,和國家政體的聯絡便越脆弱,於是對政體的認同感也越薄弱,最終的道路,便是改換門庭。
歷朝歷代,商人有了錢便想取得地位,有門路的想方設法進入上層,沒門路的直接用家底造反,很多時候造反作亂的,都是私鹽販子起家的。
士農工商的排名,便是由此而來,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有時候並不是那麼簡單的。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不僅僅是在現實中掀桌子那麼簡單,人心中的那張桌子,也必須徹底砸爛。
所以袁熙對沮授道:“所以我想請奉孝先生在義學中,把我的這篇東西作為必修討論的科目。”
“另外幽州的村吏安排,由公與先生主持。”
郭嘉和沮授聽了,都是面露苦澀,袁熙這人,每次讓他們做的事情,都是極為難辦的,這次更是坑中之坑!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