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于謙
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七十四章 于謙,開局誅十族,朱棣求我當國師,西湖遇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顯而易見地是,在絕大多數讀書人的心中,對異族搖尾乞憐、本就是分支的北宗才是不正宗的,因此,至元十九年忽必烈統一後討論這個問題時,眾臣皆以寓衢者為大宗,於是召南宗衍聖公赴闕,想要讓其回曲阜主持奉祀。
但這位衍聖公孔沫以先世廟墓在衢州,不忍離去,毅然讓衍聖公爵位於曲阜宗弟孔治,並以母老為由,乞求南還,忽必烈讚歎其“寧違榮而不違道,真聖人後也”,於是拜為國子監祭酒兼提舉浙東學校,給俸養廉,並予護持林廟璽書。
到了明代,南方文風鼎盛,南宗更是連著出了幾位橫絕一世的大儒,北宗反而日漸蕭條了起來,在眼下永樂元年的這個時間節點,衍聖公南宗,雖然早已沒有了“衍聖公”的封號,但無論是在全天下士人心中的地位,還是儒學造詣,都非山東北宗可比。
更何況,山東北宗現在“衍聖公”是空懸的,在建文元年、建文四年,連著卒了兩位衍聖公,而眼下這位襁褓中的未來衍聖公孔彥縉,是建文三年三月出生的,當時曲阜被燕軍佔領,孔彥縉的名字還是當時的燕王世子朱高熾給取得
所以,北宗的小娃娃沒人拿正眼看,反而是南宗這一代的孔希路,海內士林的威望已然達到頂點。
當年號稱“道門碩儒”的龍虎山張宇初張天師,論道便是敗於孔希路之手,深以為恨,甚至跟姜星火、袁珙、姚廣孝一道開小會鑽研理學破綻的時候,也沒少在姜星火耳朵邊上唸叨這件事。
“可我要怎麼才能說動孔希路?”高遜志皺眉沉吟,他不是蠢材,茅大芳剛才那番話的意圖非常明顯,就是讓自己透過士林輿論造勢,造成足以影響時局的大事,推動朝局變化,既要反對嚴重損害了士紳利益的變法,也要反對弒君篡位的偽帝永樂,還要反對妖言惑眾危害理學道統的國師姜星火。
南孔是頂級世家,在士林中名望無雙,這不假,但即便是孔家,恐怕也不敢輕易摻合到這等事情中來。
因為一旦失控,那麼整個南孔就完蛋了,會遭致滅頂之災。
所以,必須要只談姜星火偽學,對於道統的危害,而不能言及其他,把性質定位在道統之爭上。
“這是唯一的出路了”
——————
姜先生很忙,正在忙著皇帝和皇子上課。
大本堂裡,朱家五口難得齊聚一堂,還有一些送孩子來進學的王公貴胄在一旁旁聽。
大本堂設立於洪武元年十一月,朱元璋建大本堂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延請名儒教授太子、親王,此外,朱元璋還選“民間之俊秀、公卿之嫡子”,入堂中伴讀。
嗯,俗稱的陪太子讀書。
當然了,大本堂不僅是太子、諸王讀書學習之所,也是朱元璋與臣下討論國事的場所,老朱就在這裡研究出了公侯伯三等爵的制度,除此之外,還是老朱行家法的地方,朱棣也沒少在這地方捱打。
既然是讀書學習之所大本堂當然有藏書,不過這裡的書,跟外面私塾教得不一樣,很少教綱常倫理那套,而是皇子專屬的精英化教育。
老朱說的明白:“諸子將有天下國家之責,教之之道當以正心為本卿等宜輔以實學,毋徒效文士記誦詞章而已。”
所以姜星火教得東西,倒是絲毫不讓大家感到意外。
“怪不得大哥說姜先生是真能處,教的都是治國為政的真東西,一點都不藏私。”送蓉兒和嫻兒來上學的徐妙錦,聽到旁邊帶李景隆女兒前來的前軍都督府左都督李增枝(李景隆二弟)嘀咕道。
不過話說回來,本來今日是皇長孫朱瞻基還有一眾王公貴胄家裡的小孩,以及小於謙這種按“民間之俊秀”選出來的陪讀生的開學第一課,然而也不知道朱棣是有意還是無意,竟是指著朱高熾和朱高燧,讓他倆先拜師。
姜先生最近課排的比較滿,大本堂的、皇家軍官學校的,以及要籌備建立的官吏崗前行政管理專業教育的培訓班,可拜了師,也不能不教點,正好朱高熾、朱高燧手頭拿著安南相關事情的奏摺和情報,於是姜星火便避開軍國機密,隨便講了講。
本來朱高熾是送兒子來上學的,誰成想,這成了自己上學,兒子在旁邊看著了。
“國朝得奏雲,安南國王陳氏宗祀已絕,眾推其人權理國事,欲求封爵,王此一方,這件事你們是都知道的”
姜星火大概給他們大概回顧了一下比較優勢學說,以及之前提的對於朝鮮、安南的《貿易條約》,甚至還提到了,以後製造力飽和了,一部分紡織業也可以轉移出去,大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