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部分,土默熱紅樓歷史十講,丁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們夫妻的作品。洪昇幾乎每年都要南來北往一次,瓜州渡口是必經之路,與晚年的徐燦在這裡相遇,用兩家的悲慘遭遇“各示勸懲”,是可能的。徐燦的年齡比洪昇要大許多,二人之間決不會有什麼微妙的複雜情感。
《紅樓夢》中,妙玉這個人物有點程式化,形象並不鮮明生動,這與她的原型在蕉園詩社活動時間較短有關。《紅樓夢》主要寫的是“蕉園七子”期間的故事,而徐燦主要是參加了“蕉園五子”的活動,到了“七子”時期已不在杭州,並未參與其中,所以洪昇寫起來難免有隔靴搔癢的感覺。
徐燦是“蕉園詩社”的創始人之一,詩名在“西泠十二釵”中又是最高的,又與作者洪昇有共同的思想基礎,洪昇為“閨閣昭傳”創作《紅樓夢》,不能沒有她的形象,但在《紅樓夢》大觀園中又不能出現一個老態龍鍾的尼姑形象,只好用她晚年的尼姑形象,配以早年在“蕉園詩社”的相貌神態,創作出這樣一個怪誕神秘的妙玉形象了。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紅樓夢》歷史假託(1)
第一節 “石頭”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這是一部由石頭自行記錄、並記錄石頭“親歷親聞”故事的書。書中交代: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遺棄一塊“補天石”於“大荒山無糟崖青埂峰”下,後來“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迴歸大荒山後石頭上面“字跡分明,編述歷歷”。空空道人抄錄問世後,遂有了《石頭記》一書。
《紅樓夢》書中的這段記錄,貌似神話,實則寓言。石頭乃是作者自譬,石頭的“親歷親聞”當然就是作者的“親歷親聞”。問題是,這個自譬石頭的作者究竟是誰。過去我們一直認為是曹雪芹,但曹雪芹的經歷不僅與書中石頭“親歷親聞”的故事不相吻合,與石頭本身的寓意也沒有什麼必然聯絡。當我們找到了《紅樓夢》真正的作者洪昇以後,不僅在“親歷親聞”的事蹟方面全面吻合,在白譬石頭方面也有了充分理由。
洪昇的人生是典型的悲劇人生,他經歷了改朝換代的社會悲劇,經歷了“天倫之變”的家庭悲劇,經歷了“斥革功名”的個人悲劇,經歷了“紅顏薄命”的女性悲劇,《紅樓夢》所展示的四大悲劇全部是洪昇根據自己的“親歷親聞”忠實記錄的。更令人驚歎的是,洪昇的悲劇人生,確實與“石頭”結下了不解之緣,每一個悲劇的發生,都有一塊石頭伴隨,都有一塊石頭作證。本文的主要內容,就是研究《紅樓夢》作者洪昇與“石頭”的不解情緣。
一、造歷幻緣的石頭——三生石畔
洪昇出生於自古以來便以“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著稱的杭州,他的故園便在“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所謂“西方靈河岸上”當然不是說古印度,但杭州有靈鷲峰,又名飛來峰,傳說就是從古印度飛來的;杭州有上中下三天竺寺,天竺便是古印度之名稱,杭州著名的“三生石”,便在三天竺(法鏡寺)後右側的一塊茶園中。三生石是一塊狀貌欽奇磊落的巨石,石上刻有碗口般大小三個紅色的篆字——“三生石”,石頭較光滑的一面,鐫刻著唐朝圓澤和尚與李源緣結三生的史蹟碑文。中國古代石頭碑文或摩崖石刻多矣,但在一塊石頭上面鐫刻真正“故事”的,似乎只見於“三生石”。《紅樓夢》開篇交代的石頭上面“字跡分明,編述歷歷”,故事脈絡清楚、首尾完整,明顯是仿照“三生石”描寫的。
《紅樓夢》不僅在故事出處上模仿“三生石”,還刻意交代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在“三生石畔”,所謂“畔”,就是旁邊、附近、緊鄰的意思。洪昇之所以如此交代,是因為他的故宅園林及祖宗廬墓,確實就在“三生石畔”!洪家“宋代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季祖孫太保五尚書”,洪始祖洪皓足個類似於蘇武的民族英雄,被南宋高宗皇帝封為“魏國忠宣公”,敕建“國公府”於“葛嶺之陽”,佔地“四十三畝三分”,與“三生石”的所在地三天竺確實足近在咫尺。這個“國公府”後來被奸相賈似道強佔,賈似道垮臺後,又曾作為一個“秦國夫人”、“毛貴妃”的墓地。直到明朝嘉靖年間,才由杭州一個胡姓知府恢復舊基,改建為“忠宣公祠”,後在萬曆九年重修,洪家後人歷代祭祀不絕。在“忠宣公祠”的基址上,曾經有過“賈府”和“貴妃墓”的經歷,這與《紅樓夢》創作是否有關,值得深思。
到了明代,洪昇的六世祖洪鐘,因軍功累升至太子太保、刑部尚書,晚年致仕歸隱杭州,重建洪府洪園於西溪深潭口。洪鐘逝世後,明世宗賜葬於東穆塢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