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部分,土默熱紅樓歷史十講,丁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花山,“松楸列植五里”,王陽明親撰墓石,至今石人石馬猶存。洪府洪園以及洪鐘墓地,與三天竺僅隔一條嶺,有山間輦道相通,據明代洪瞻祖《西溪舊志》記載,“逾墓塢即三天竺矣”,亦正可謂“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

《紅樓夢》中曾經描寫秦可卿死後給王熙鳳“託夢”,建議在“在祖塋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以後倘若“有了罪,凡物可入官,這祭祀產業連官也不入的。便敗落下來,子孫回家讀書務農。出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祭祀產業不入官,清朝並無此例,只有經朝廷批准的歷代忠臣名人的祭祀產業,方可不入官。在洪氏家族歷史上,確有“祭祀產業不入官”的證據。順治年間,洪氏子孫由洪鑣領頭,向杭州府錢塘縣知縣申請,免除“忠宜、襄惠二公”(即洪皓、洪鐘)祭祀產業的“編審、均徭、丁田及一應雜差”。經過巡撫、按察使衙門批准,比照岳飛、于謙等歷代忠臣名將的祭祀產業,一體優免,並永成定例。此事發生在順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有錢塘縣官府“帖文”為據,看來,《紅樓夢》中的這段描寫,還真有事實根據。

。 想看書來

《紅樓夢》歷史假託(2)

二、傷時罵世的石頭——青障(翠嶂)蜂石

《紅樓夢》作者此地無銀三百兩,在書中故意說,創作此書,“雖有些指奸責佞貶惡誅邪之語,亦非傷時罵世之旨”。這是典型的正話反說,《紅樓夢》的創作宗旨,是典型的“傷時罵世”,應無疑問。《紅樓夢》所傷之時,所罵之世,過去紅學界一般認為是作者曹雪芹有“超前的異端思想”,在乾隆盛世,透過自己家族衰亡的過程,便看清了封建社會必然滅亡的總趨勢。這種說法實在有點莫名其妙地人為拔高,如果曹雪芹時代中國就有了這樣的“超前思想”,實在是用不著孫中山學習西方,用不著“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紅樓夢》所傷之時、所罵之世,乃是作者反覆交代的“末世”,這個所謂的“末世”,不是一家一族的“末世”,而是國家的末世,社會的末世,民族的末世。在中國所有封建王朝中,文人普遍把開國時期便稱為“末世”的,有清一代而己。查清初江南三大家以及其他江南遺民的作品,“末世”的提法比比皆是,毋庸置疑。

洪昇出生在順治二年(1645)清兵下江南的兵荒馬亂之中,從小就受到“遺民思想”的教育薰陶,成長過程中又連續遭遇家庭、個人、姐妹、親人、朋友的多重不幸,更養成了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想。在洪昇的詩詞和戲劇作品中,傷時罵世的作品比比皆是,他的代表作《長生殿》,就是一部指桑罵槐,借安史之亂罵明清更替的作品。在《紅樓夢》中,他把自己比喻成“石頭”,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表達自己積鬱在內心的“傷時罵世”思想,而這種思想在當時江南計程車大夫階層中十分普遍,既說不上社會“異端”,也談不到時代“超前”。

洪昇之所以把自己描繪成一塊“傷時罵世”的石頭,最初的動因,大概是因為他的故園中,有一塊著名的“石頭”。在《紅樓夢》中,描寫大觀園初建成,寶玉跟隨父親進園為各景點題寫匾額和對聯,進園後見到的第一處景觀,便是一塊玲瓏插天的大石頭,形成一帶“翠嶂”.被寶玉題名為“曲徑通幽處”。這塊“翠嶂”,恰恰就是洪園標誌性的建築,也是洪後來創作《紅樓夢》夢幻故事“通幽”的起點。

在洪昇遭遇重重苦難,重新回到故鄉之後,他曾給三弟寫過一首詩,題目是《重過虞氏水香居示季弟》:

不到棲閒地,驚心四十秋。

園經三主易,壁少一詩留。

危石仍青障,荒祠改畫樓。

槎椏兩枯樹,還映小池幽。

詩中說,四十年過去了,自己家原來的園子已經三易主人,面貌大變,但那塊作為“青障”的石頭還在,不過已經成為“危石”了。有的朋友可能要問,你有什麼證據證明“虞氏水香居”就是原來的洪昇園?請注意,《稗畦續集》中本詩一共兩首,其二是:

少日山亭畔,常時竹馬嬉。

琴樽挽弟妹,兒杖奉尊慈。

一慟悲黃土,餘生感素絲。

杖藜惟對汝,步步涕雙垂。

詩中說,小的時候,自己經常與弟弟妹妹們在園中玩耍,與父母一起其樂融融,在他們死後對景傷情、步步垂涕。這不是自己家的故園是什麼?

不僅洪昇自己的詩中對這塊石頭有記載,後人憑弔洪昇園的詩中也有同樣表述。清丁立中《西溪山莊懷洪襄惠公》詩中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少年紅顏

圈圈

莫名其妙的穿越

知恩報恩

最強近身特種兵

寒如夜

宋賊

雨來不躲

請問今天可以和我結婚嗎?

白淵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