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部分,土默熱紅樓歷史十講,丁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廷的“三帝一監國”了,正是所謂的“三春”、“四豔”!
所謂“三春”,代表的正是“三帝”,也就是福王政權的弘光帝,桂王政權的永曆帝,唐王政權的隆武帝。再加一個監國的魯王,恰恰組成了紅樓“四豔”!“紅樓”的紅字,可以指代朱明的“朱”字,“紅樓”既可以指富室閨閣,也可以代指青樓楚館,還可以代指大內皇宮。碧瓦紅牆的皇宮,在古代文人筆下,往往用紅樓表示。
元春影射的是南明福王組建的弘光政權。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抗清義士夏完淳諷喻弘光政權的詩:“二十年來事已非,不開畫閣鎖芳菲。哪堪兩院無人到,獨對三春有燕飛。”朋友們看出來沒有?《紅樓夢》中元春的判詞,應該就是根據這首詩幻化出來的。這首詩是指斥南明政權在大敵當前之際,還醉生夢死、歌舞昇平的。“二十年來事已非”說的是南明三帝延續了二十來年,至今已面目全非,不可收拾了;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不開畫閣鎖芳菲”,就像陳後主和南唐二帝一樣,沉溺於風月情場中;致使南京的歌舞酒樓和紅樓妓館一時繁榮。那句“獨對三春有燕飛”很有隱曲,“三春”顯然是借指南明三帝,“燕飛”又是什麼呢?是用漢代的趙飛燕代指皇妃麼?顯然不是。
朋友們可以回憶一下,《紅樓夢》中姐妹們詠柳絮時,黛玉的《唐多令》起句是“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對此紅學界一般都解釋為蘇州的“百花洲”和徐州北部的“燕子樓”,白居易曾有《燕子樓三首並序》歌頌之。表面上看似乎不無道理,但《紅樓夢》寫的是金陵舊事,其典還應該出自南京為是。南京過去確有“百花洲”,地處鈔庫街小西湖附近,是文人仕女經常遊玩的地方。傳奇《桃花扇》中,李香君就曾“燕子樓中人臥病,燈昏被冷有誰知”?可見南京亦有燕子樓。林黛玉“葬花詞”中“青燈照壁人初誰,冷雨敲窗被未溫”詩句的出處也似乎在這裡。扯了這麼遠,無非是解釋夏完淳的詩,事實上是指斥南明君臣在南京“百花洲”、“燕子樓”一類地方歌舞昇平,以致國事不可收拾。南明時君臣最流行觀看的傳奇是阮大鉞所創作的《春燈謎》、《燕子箋》,夏詩所說的“燕飛”,似乎與此也不無關係。
《紅樓夢》歷史事件(10)
再回到《紅樓夢》中元妃的判詞,“二十年來辯是非”,顯然是辯的南明三帝“二十年”的“是非”;“三春爭即初春景”是說三個小朝廷“爭”當南明小皇帝,“初春”即“元春”,即第一個當上小皇帝的弘光帝;“虎兕相逢大夢歸”,說的是清軍下江南後,南明三個政權先後都迅速垮臺,復興明朝變成了一場清秋大夢!“虎兕相逢”來源於吳梅村的詩句“前有猛虎後蒼兕”,吳詩指的是寧古塔地方景象;寧古塔位於今天黑龍江省寧安市,是清朝滿族的發祥地和故都,用“虎兕相逢”代指兇惡的滿清軍隊,是十分貼切的。
讓我們再來分析《紅樓夢》書中元春做的一首謎語:“身如束帛氣如雷,能使妖魔膽盡摧,一聲震得人才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謎底是爆竹。這個弘光皇帝,坐上龍椅不到一年就亡國了,用爆竹謎語來形容南明政權的迅速敗亡,恰當極了。
《紅樓夢》中的迎春,影射的應該是桂王建立的永曆政權。“子系中山狼”的“子系”是一個繁體的孫字,代指永曆政權中野心勃勃、大權獨攬的孫可望。孫可望原來是張獻忠的部將,張獻忠失敗後,他又籠絡永曆皇帝,扯起反清復明的旗號。孫可望為人跋扈,永曆帝無兵無將,確實受了孫可望許多折磨,正所謂遭遇了“中山狼”行徑。後來孫可望又投降了清軍,導致永曆帝被吳三桂擒拿在緬甸,勒死在昆明,一命嗚呼赴黃粱了。
《紅樓夢》中的探春,影射的應該是唐王建立的隆武政權。隆武帝是個頗思有所作為的皇帝,他同其他南明小皇帝不同,有點臥薪嚐膽、壯志恢復的志氣,正所謂“才自清明志自高”。他曾經對明朝延續了近百年的“黨爭”痛加整頓;他自己比較注意刻苦節儉地生活,也比較關心民眾的生活疾苦;他曾經親率軍隊出征浙閩清軍。但由於受制於鄭芝龍父子,壯志難酬,最後在長汀被清軍俘獲,全家一起壯烈殉國了,也正所謂“生於末世運偏消”。
《紅樓夢》中說探春遠嫁海外,“清明涕送江邊望”,是有真實根據的。隆武政權依託的是鄭芝龍的軍隊,鄭芝龍降清後,這支軍隊由鄭成功統領,盤踞在金門、廈門一帶,進而收復了臺灣。在此期間,還曾聯絡魯王政權張煌言的水師,幾次打進長江,兵臨南京城下,一度曾嚇得順治皇帝要逃回東北老家。
江南遺民對鄭氏水師的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