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塔城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八十一章 迫在眉睫的海戰,東廠督公,碑塔城主,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崇禎沉思良久,終於說道,“既然秦兄認為一年備戰足以,那朕倒也不妨讓秦兄一試。不過,這一年之中需要糜耗多少物資、人力,秦兄需給朕一個章程。”
說白了,崇禎還是怕勞民傷財。
不過秦書淮鬆了口氣,好歹這也算是變相答應了。
於是說道,“皇上放心,臣半月之內就把具體章程拿出來。總之,原則是費用可控,不會讓皇上搭上老本就是。”
崇禎笑道,“朕的老本可沒多少,你給朕小心著盤算,要不然沒錢朕可就只能訛你了。”
雖然如今大明一年稅賦幾千萬兩,今年甚至可能真的達到一億兩,不過需要投入的地方越來越多,崇禎現在才發現,這些銀子竟然還是不太夠用。
的確,在野心面前,再多的銀子都不夠花。
比如今年開始,崇禎就打算在全國各地先辦一千家免費的書院,按照每家書院五百個學生的設計標準,一家書院的初期投資就要三千兩,這就是三百萬兩。
這只是先期投資,之後請先生講學的費用、課本紙筆的費用、學院裡的吃喝住費用,按照每個學生每月平均攤3兩的標準,那就是1500兩,一年就是一萬八千兩。
好傢伙,一千家就是一千八百萬兩。
雖然這筆錢可以讓鄉紳富商一塊捐,但大頭肯定要歸朝廷出的,一年花他個一千萬兩銀子是起步價。
他也想過能不能讓學子的家裡掏一部分,不過徵詢了禮部、吏部和內閣的人之後,就馬上打消了這個想法。
為啥?
幾乎所有人都告訴他,要是得掏錢才能讀就又成了有錢人家特權了。
別看老百姓都挺羨慕讀書人的,但是大明有多少人家有讀書的傳統?
大多數百姓的想法是,現在不讀書也能過得挺好,那幹嘛去讀書?
小夥子一讀書就至少得讀十幾年,現在家家戶戶都有地種有活幹,忙都忙不及,幹啥把好好一個壯勞力放書院裡,更何況還得花錢?
讀書能當官能光宗耀祖不假,可是這麼多人讀書,有多少人能當上官的?
窮秀才窮秀才,就是考上了秀才還是窮,要是連秀才都考不上的那不是更白讀了?
所以,若是要掏錢,一般人家的孩子是不會去讀書的。
只有不花錢,才能抵消老百姓的牴觸情緒。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倒必然有不少人家送個孩子去讀書。
不過也未必永遠如此。
按照秦書淮的規劃,今後朝廷招人,無論哪個工種都優先招收讀過書的——就連衙門的衙役也是如此。
這麼一來,馬上就能形成類似於“畢業國家包分配”的效應,相信這個效應馬上就會爆炸。
只要等過幾年,那些窮人家的孩子透過讀書改變命運之後,巨大的示範效應傳開來,讓所有人都意識到讀書的好處之後,到時讀書再收點費用是很可行的——起碼學生用的紙筆你自己買,吃飯你得承擔些吧?朝廷才能省下這筆錢,去辦更多、更好的學府不是?
但總而言之,前期的一切費用就得朝廷自己扛。
除了教育,還有修橋造路。
崇禎倒是很認同秦書淮那句“要想富先修路”的口號,路修通了全國各地的貨物可不就能加快貿易,朝廷不就能收更多的稅了?
可是這玩意花錢的速度可不比辦學慢。
所以到處都是要用錢的地方,崇禎現在都懷疑以前朝廷年入只有數百萬兩的時候是怎麼過來的。
秦書淮也替崇禎算過賬,所以只好哈哈一笑。
“臣知道,總之臣一定精打細算。”
崇禎也笑了笑,不無感慨地說道,“秦兄啊,你說朕每年這麼大筆的銀子花出去,十年之後大明會如何?”
現在的崇禎,對未來有無限的憧憬。
他現在的目標已經不是國泰民安了,而是成為永垂青史的千古一帝。
這個目標他不會跟任何人說,但他心裡確實是這麼想的。
為什麼?
因為他的朝廷能年入一億兩,甚至更多,這是千古未有的!
而有了這筆錢,他可以取消農稅,這是千古未有的!
他可以讓天下士子免費讀書,可想而知未來他這一朝湧現出的人才數量也將千古未有!
他更可以想出無數個惠澤萬民的措施來,大修河道、鋪橋造路、建造一個又一個繁華的城池,這樣的盛世誰可比肩?
他期待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