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塔城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八十一章 迫在眉睫的海戰,東廠督公,碑塔城主,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子多了這麼多?”
曾其成反問道,“國公爺,您真的不知道?”
“知道什麼?”
“如今咱們大明全國大開海禁,做海商的一下子多了起來。別說沿海一帶的富商,就是內陸的富商也在組建海商船隊。您想,一下子突然多出那麼多船隊,船哪夠啊,可不得趕緊造麼?僅去年一年,全國登記在冊的船塢就有九十多家,今年估計能達到二百家。這其中由各地富商自己投資的大船廠,就起碼有五十餘家。臣先前去了解過了,他們設計出來的船,很多可比您這個還大。船大,能運的貨物就多嘛!”
秦書淮聽完頓時樂了。
商人果然是商人哪!這鼻子就是靈!
這些傢伙被朝廷的海禁政策壓抑了多少年,以他們的耳目還能不知道以前那些走私的商人日進斗金?
如今大明開放海禁,他們還能不卯足了勁去搶這個蛋糕?
要出海就得要船,所以全國馬上自發地建起了大量的船廠,讓大明的造船工業提升了一大截,大概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優越性吧?
那就夠了!
市場經濟外加政府,哦不,朝廷指導,一年內造出五十條大型戰船幾乎毫無難度。
三十餘家船廠,也就平均每家造一條多一點的事兒!
想到這裡,他馬上說道,“曾大人,你馬上組織這方面的行家,設計出本公要的這個尺寸的大戰船來。船上的火炮全部以三千斤重的紅衣大炮為主,最多能放多少就放多少,船甲至少要兩層,重要部位三層,並且覆蓋百鍊鋼,就是我江河幫中做盾牌的那種材料,回頭我讓老工匠過來跟你對接。對了,這種船以後就叫‘戰列艦’。”
曾其成瞪大了眼睛,“全部列裝紅衣大炮?國公爺,到目前為止咱們所有的紅衣大炮加起來,也不過一百五十八門而已。照下官看,您說的這個,這個戰列艦,一艘起碼能裝配十八門紅衣大炮,最多隻夠裝配10艘的。”
“那再過一年呢?”
“目前紅衣大炮年產極限是兩百門,過一年也就能再列裝10艘。”
秦書淮想了想,認為這個速度還是慢了。
歷史上鄭芝龍和荷蘭人的海戰,荷蘭只聯合劉香總共投入了一百多艘戰艦而已,並且只有10艘左右的大型戰艦。
但這個時空,因為大明開放海禁,大量明國商船出海,讓荷蘭人感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威脅,所以又調過來大批戰艦,以維持他們在東藩至爪哇這條黃金航線的霸權。
除此之外,西班牙、葡萄牙人也增加了一些戰艦,雖然未必會和明軍為敵,但明軍志在制霸南洋,遲早會和他們爆發衝突。
鄭芝龍手上確實有八百多艘戰艦不假,但是絕大多數是小船和僅列裝了幾門弗朗機的戰商兩用船。
如果爆發海戰,小船的作用極少,幾乎都是改裝一下,變成火船去引燃敵船的作用——金門料羅灣海戰時鄭芝龍就用了這個戰術,打贏了荷蘭人。
但是要想用小船引燃對方船隻,要講究風向、風力、所處位置等各種條件,還要提前策劃,這種條件如果是在大洋上的遭遇戰中,幾乎不可能實現。
明軍要想碾壓海上的一切對手,就必須要爆一波“戰列艦”。
50艘戰列艦,配鄭芝龍手上一百八十多艘中大型主力戰艦,再加上兩百艘左右的小型快船,這樣的配置才能讓秦書淮安心。
但這始終沒法大批次產的紅衣大炮確實是個問題,要知道現在西方早已在船上列裝紅衣大炮以及和紅衣大炮同等級的加農炮了。
秦書淮心想,實在不行就只能跟葡萄牙和西班牙人買了。不過話說回來,要找到他們談好價格,支付定金,再等他們回老家去下單生產,再拉回來,估計一年都未必夠。
歷史上應該去年荷蘭人就已經和明軍水師開打了,現在雖然因為大明開放海禁暫時緩和了矛盾,但這場海戰遲早會爆發。
甚至一年內很可能爆發。
為什麼?
大明商船紛紛出海,荷蘭人利益受損,他們要麼在海上收大明海商的“買路錢”,要麼就直接宣佈幾條重要航道大明海商不得通行,否則不是搶就是擊沉。
這麼尖銳的矛盾之下,離一場大規模的海戰還會遠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