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69|家
曲流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74|69|家,農家子的古代科舉生活,曲流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會試的考場紀律比起鄉試嚴格不少輪到顧青雲時,他把身上的棉衣脫下,丟給顧三元收著。
剛脫下棉衣,就一陣冷風吹來,讓他忍不住打了個冷顫。
“叔,你行不?”顧三元頗為憂慮地看著他,覺得這些大人們真是太苛刻了,為了考會試,舉人老爺們這麼冷的天都只能穿單衣,不能穿棉襖,這不是想活生生凍病他們嗎?
“男人不能說不行。”顧青雲挺起胸膛,說出經典之語。此時又一陣寒風吹過,覺得身上一寒,忍不住縮了一下。
鬱悶,枉費他剛才還笑方子茗在發抖,沒想到自己也是這麼不爭氣。
他身上連著套了五件單衣,這是會試能允許穿衣的最多件數。所謂單衣,就是沒有夾層的衣服,只有一層,為此連氏和王氏她們絞盡腦汁,才找到一種比較保暖的布料做成衣裳,可相比棉襖,還是覺得單薄,尤其現在是夜晚最冷的時候。
“顧青雲!”立即的,士兵唱到自己的名字。顧青雲朝顧三元揮揮手,先在外面被人搜檢一遍,沒發現夾帶後,這才進入一間房間,開始脫掉衣衫檢查,主要檢查自己是否會把字寫在身上。接著,連頭髮都要打散開,看裡面是否藏有小紙條、小紙團等。
這種搜身舉動非常侮辱人,尤其執行搜身行為的是地位低下的小吏或士兵。在前朝,有很多舉人曾經就此事向朝廷提出強烈抗議,當時的皇帝也覺得這樣是把堂堂的舉人當成小偷防範不好,有辱斯文。
結果文人的節操不可相信,只要利益夠大,沒有什麼是他們不敢做的。科考幾次過後,舞弊之風愈演愈烈,無奈之下,朝廷只能恢復這一制度。
本朝從一開始就延續了這種搜查制度。
顧青雲只覺得很難熬,幸虧這四個檢查計程車兵都是面無表情的,旁邊監視的其他人也是如此,否則他會更加鬱悶。
一一檢查過自己的衣衫和帶來的考籃後,確定沒問題,可以過關後,顧青雲穿上衣服和鞋子,紮好頭髮,在一名士兵的帶領下,直接進入貢院。
排在他前面的方仁禮和方子茗早已經不見蹤影。
貢院很大,它的圍牆長滿了荊棘,長得很茂盛,從外面幾乎是不能進入。貢院還設有大門五間,稱“龍門”。中三門設匾,中門題“天開文運”,東門題“明經取士”,西門題“為國求賢”。中路有明遠樓、公堂、聚奎閣和會經堂等。東西兩旁則是低矮考棚,又稱“號房”,共計九千餘間,兩排號房的入口處,和鄉試一樣,置有兩口大水缸。
貢院四角還設有望樓,以便巡查人員可以看到考棚的情況。
會試的號房比鄉試的號房狹窄多了,只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這相當於一個籠子。顧青雲估摸著佔地面積只有兩平方米多一點,像他這樣的身高體長,只能蜷縮著睡覺,連伸直身板都不行,想在號房裡來回走動一下都難,估計會非常難受。
唯一的好訊息是,新皇登基後,用了三年時間把以前木板屋號舍改為磚瓦屋,不說防止漏水等問題,還可以有效防止火災的發生。
要知道之前每次會試幾乎都有被燒死的考生,情形慘不忍睹,前朝最慘的一次是燒死上百餘名舉人,本朝是有十餘人。
這讓顧青雲不得不感嘆,考會試真的是個危險活,比鄉試還慘烈。起碼鄉試的時候,他們的號房可以看到其他人,萬一起火了,大不了不考,逃出號房還是可以的。
所以歷來,鄉試都比會試發生意外的情況要少。
相比之下,現在他只能被關在這麼一個籠子裡,其他人都看不見,連讓他看別人反應的機會都沒有。
一路在路燈的照明下,顧青雲走到屬於自己的號房,等他進去後,號門馬上關閉上鎖。他知道,門外還會有一名士兵在把手。
聽到落鎖的聲音,顧青雲苦笑一聲,真的像在關犯人。
只是落鎖後,號房內的光線就昏暗下來。他藉著過道的燈光稍微打量一下號房,見打掃得還算乾淨,大概是剛建好的,角落還沒有生出青苔,很乾燥,看來不用撒下雄黃粉之類的。
再仔細打量,裡面有兩張木板,一張是當桌子用,另一張當床。
顧青雲想起方子茗告訴他的,知道可以把桌子拆下來一起當做床板睡。
除了木板外,還有一碗清水,三支蠟燭,一個炭盆,裡面有三斤木炭,最後一個就是放在角落的有蓋子的馬桶,馬桶上還貼心地放著幾張草紙。
是的,這次沒有臭號之類的,因為大家的吃喝拉撒都只能在自己的號房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