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乘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4章 天牢悟道(4k),長生從聊齋開始,隨緣乘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玄都觀,暗室裡。

一名大儒打扮的老先生突然出現,一室光明。

這不是任何神通道術,而是老先生內心綻放光明,使暗室不再黑暗,亦可以說是心靈境界到了極高境界。

內心光明,則影響到外界。

煉假成真。

大儒正是書院三大副山長之一的王宗之。

他出現後,與梁帝相對而坐,輕輕道:

“陛下,收手吧。”

梁帝瞧著他良久,陰沉的龍眸緩緩閉上,淡淡道:

“王夫子,朕之德薄,當真到了如他說的那樣嗎?”

王宗之沉吟良久,說道:“臣猶自記得,在安平初年,陛下登基未久,便著手清除積弊,國家煥然一新。

臣列舉幾件還記憶猶新的大事,如:陛下頒佈詔書,勸戒人們敬順專一來修養心性,確定衣冠服飾制度來辨別身份,去掉用土木做成的聖人像,剝奪宦官在朝中朝外的權力,前朝曾毀掉夫子廟,不予祭祀,是陛下下令,又開始祭祀夫子,使其在眾聖殿內,主位明確,並把恩澤延及到夫子的子孫後裔,娶東魯候的女兒進宮,彰顯對聖人後裔的優待。”

他頓了頓,說道:“這不是臣有心拍陛下馬屁,而是當時的情況確然如此。陛下即位之初,書院上一代的三位老夫子都斷言,陛下英明果斷,勝過三代以來諸多明君,如果陛下能任用賢明宰輔,遠離朝中小人,堅持節減用度,體恤民情,不耗盡民力,天下安平,太倉盈滿,錢糧堆積如山,百姓生活稍有安樂和富足的太平盛世就指日可待了。當時,天下人無不期待陛下成為大有作為的一代明君。可是陛下沒有一如既往的堅持下去……”

梁帝:“可你知道他怎麼說的?”

“陛下欲反乎?這是人臣應當說的話嗎?難道他是亞聖,就不是朕的臣子?天下有這樣的道理嗎?即使如此,朕也沒有下令誅殺他。王夫子前來,反而有怪責朕,難道朕的心胸還不夠寬廣?你們認為朕治理不好國家,朕不是下令讓百官和太子商議國策,救朕萬民?如果他們能做成,朕也能放心將天下交到太子手中。”

王宗之:“亞聖說的不是那意思,陛下怎能曲解他的原意呢?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臣不諱言,那是臣子們心中的共識。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這是史書上王朝覆滅的根本原因。陛下怎能視而不見?臣子們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是為了明確綱領,統一思想,莫起亂心。可事實上便如臣前面說的那樣。德教是用來教化人的,可是德教教化不了,也需要鋼鞭。陛下難道不是這樣對待天下臣民的?臣不以為陛下獨斷朝綱有過錯,大凡英明之主,皆是如此。可聖人也有犯錯誤的時候,臣只希望陛下能正視之,改正之。君主有過錯,臣下還要隱瞞,那才是真正的大罪過。亞聖只是做了聖人該做的事。這話放在哪裡,臣也是這樣說。”

梁帝擺手道:“朕已年老德薄,你說的事,朕認一部分,可是天下到這地步,難道是朕一人的過錯?百官們想借此將過錯推到朕身上,難道是臣子該有的道理?如此,且讓百官和太子商議出能拯救萬民的國策來,若不能,那朕就有話說。”

王宗之知道終究勸不動梁帝。

他勸了,是真勸不動。

這位陛下剛愎執拗,確然適合修道。

而且他深知,梁帝真正意圖是拿回對朝堂的主動權,然後再借機對付亞聖。

王宗之希望梁帝能和亞聖和解。

他從殿試文章的內容和亞聖最後說的那一番話,看到了亞聖真正的意圖,梁帝自然也是明白的。

先斬君臣大義,再斬理學。

以一人敵天下。

求道之心,九死不悔。

這確然是聖人的秉性。

可是儒門盼了千百年的聖人,難道就是為了來消滅儒門的嗎?

因為理學已經和儒門融為一體,不可分割了。

自天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其實百家已經融入儒門,儒門即是百家,百家即是儒門。

本以為新出來的聖人,也會融入當今理學儒門中,即是學問有分歧,那也是拾遺補漏,進一步鞏固儒門的地位,並推陳出新,解救萬民。

可是觀其言行,哪裡是那樣的。

這儒家最後一名聖人,分明是要滅亡儒家的樣子。

理學若被推翻,儒家豈能安然無恙。

屆時群起牆倒而推之,道統安能存續?

王宗之只希望對方是用激進的行為來談條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俠左,劍右

逍遙小師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