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乘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0章 秦子闢道,制天命而用之(4k),長生從聊齋開始,隨緣乘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秦川來到秦國,沒有做供奉,而是擔任了秦國學宮的祭酒。此世雖然沒有諸子百聖,然官學由來已久。

其實原本歷史的地球,官學同樣悠長。直到夫子之後,私學才真正興盛起來。

夫子門徒三千,七十二賢。

從某種意義上是一個勢力頗大的組織,遊離於官方之外。

其中各行各業的人都有。

依託於孔子。

當時士族和平民的界限劃分開始不明顯。

論語記載“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顏淵便是顏回,乃是夫子最得意的弟子。他死了之後,同樣是夫子弟子的顏回的父親顏路,去尋找夫子,想讓夫子將馬車賣了,給顏回買槨下葬。

槨原本是貴族下葬才有用的東西。在夫子那個時代,即使沒有貴族身份,也可以使用了。

而夫子沒有答應顏路的要求,說他的兒子下葬,也沒有槨,而且顏回雖然是他的徒弟,卻不是他的兒子。最後還強調了,他現在的身份,是不能出門沒有馬車的。

由此拒絕了顏路。

夫子的仁,不是優柔寡斷的仁,而是合理範圍的仁。反對慷他人之慨。

比如著名的以德報怨,夫子對此的態度是不抨擊,而對以怨報德,則是強烈批判。

又如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夫子是支援在得不到正確的司法援助時,以私人的身份,得到正義的伸張。

秦川在學宮講學,以仁義入手。

秦國虎狼也,一統天下是其宿命所歸,但是難以長久。

濟之以仁,如陰陽相濟,就可持續性發展了。

但秦川的仁,卻著重於外王,由外王而內聖,徐徐圖進。

秦國的公子白前來學宮聽講,

“秦子,不知何以為天命?”公子白髮問。

裡世界內,自大夏立國以來,“天命”是被作為人格神看待的。

所以夏人事死如生,猶敬鬼神,如今也沒有根絕人殉。

其實人殉在地球歷史上也時有反覆,譬如明朝便採用了人殉的方式,直到堡宗時才真正廢除。

而堡宗廢除人殉的原因,並非為了後人,展示仁義,而是為了自己心愛的女人。

人殉是天命人格神色彩的體現。

以人為祭品,祭祀天道。

蒼天之下,人皆為芻,而君權來自天命,自然對世間萬物有主宰力。

夫子之道,在於淡化天命的色彩,於是提出親親之情,仁德的概念,夫子之後,更是談起了心性,從而解釋天命。

而秦川此時的傳道,採用荀子的說法。

不是解釋天命。

而是“制天命而用之”。

如此才能真正打破對天道的敬畏,讓聖道不再成為另一個天道。

否則秦川走後,聖道又是天道。

他不是白來了。

這也是秦川對心學之道的一個補充。

心學成為主流時,心學便是過去的理學。

這種大勢是無可逆轉的。

秦川便撿起荀子的學問,制天命而用之。這才是人道的精髓。

人道與天道的對立,根由便在此。

朱子雖然以理學化天命,但也試圖打破天命的束縛,將其採用,只是意願不是很強烈。

他曾有一首詩: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艨艟鉅艦能自在行,豈非制天命而用之的體現?只是朱子沒有明言反對,表意是誇大了天命無可阻擋的力量。

但這首詩實質的內容就是人造了艨艟鉅艦,怎麼也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推動,可藉助天地的力量,便可以了。

這股力量不是乞求來的,而是格物致知來的,深明萬事萬物執行的規律後,借用法則的力量來的。

秦川參悟大道,便是要借用大道的力量,最後化入大道,合大道,再憑自身的意識驅使大道。

要做到最後一步,光是想象都是很絕望的事。世間之事,豈有難而不做的?因此秦川有了這個目標,便不會為其困難而退縮。

秦川回答公子白,“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一介武夫

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