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乘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5章 大儒論聖道,萬經注秦子(4k),長生從聊齋開始,隨緣乘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學生等不敢。”眾多讀書人連連告罪。
高震笑了笑,“誰人不年少。我年輕時,也心裡詆譭過給我授課的老夫子,覺得他太過嚴厲,泥古不化,不合時宜。而且道德要求太高,不切實際……”
這話說到眾人心坎裡。
高震接著神色又是一肅,聲音轉冷,“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有朝一日,山河破碎,乾坤顛倒,生靈塗炭。我們這些讀聖賢書,享受各種優待的讀書人,當真能因一死而無愧也?”
這一番話,振聾發聵。
眾人沉默了。
高震繼續開口,“若真到了那一日,吾有愧也。”
他眼中隱隱有淚花。
秦川殿中直言天下第一事,最後一番話,更是等於當眾甩了梁帝耳光。可是國事敗壞,如梁帝甩鍋的罪己詔所言,當真全怪到梁帝身上嗎?
到了山河破碎的一日,梁帝是亡國之君,他們何嘗不是亡國之臣。
國破山河碎,他們也不能因一死而無愧。
早幹嘛去了!
高震緩了一會,說道:“所以我們不能等到那一天,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就覺得無愧,覺得山河破碎,與我們無關。我們要從現在做起。而我們現在做的事,正是要讓以後沒有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那一天。”
“先生所言甚是。”這次,大半讀書人是真心的。
無論往後做不做得到。但此刻,他們認可高震的看法。
高震不指望他們立刻就能悟道,但是他要將自己的心裡話說給大家聽,也是對秦川學問的註解。
秦川雖是亞聖,有心學流傳,有正氣歌闡釋浩然正氣的力量,足以稱子了。
既為子,其學問經書可注也。
秦川闡釋大道、聖道。
高震議論聖道,註解秦子。
他此時做的事,也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大儒能一起去做。
高震繼續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夫子的仁是至高的大道,孟子的義則是至強的力量。仁和義,便是智慧和力量。夫子已經和諸子百聖,將仁的體系完善,但是義卻還遠遠不到完善的時候。”
“亞聖公在神都斬我明道,其實就是殺身成仁。夫子修大道,成就仁。但是沒有將義修持到極致,義便是力量。所以夫子沒有終結亂世,給萬世太平。仁義是需要兼得的,所以亞聖公證元神地仙,便是為了修持力量。”
“我想仁義之外,還有第三種東西存在,那就是聖德,聖德便是教化之道。不是人人都懂得仁義的,要想獲取仁義,中間就離不開教化。”
高震開講聖道,身上文宮綻放光明,一座類似高震的夫子像出現,隱然有聖德光輝。
“秦子闡釋聖道,高先生註解秦子。”
高震在秦川所立下的聖道中,自證自悟,開發出文宮來。
他這一步邁出去。
給了許多大儒啟發。
論述聖道,註解秦子。
當齊頭並進,兼而得之。
“當今學問,萬川歸海,前有朱子的理學之教,今有秦子的心學闡釋大道之教。以心見天地大道,闡釋大道……”
各地大儒來往書信,議論紛紛。
“秦子之教,當為闡教。”顧亭林一錘定音。
王夫子聽聞秦川在東海之濱,開天門,設天門書院,大是欣慰,對著顧亭林道:
“心學有教無類,平等視之。理念是好的,可未免良莠不齊,從根源上流毒。如太子殿下引進的番薯,原本也是有毒的,所以從前不過幾代過去,便產量大減。現在從陵州引進的新品種,從根源上去毒,才能做到種植幾代後,產量不減。
亞聖公開天門,設書院。那天門臺階,步步如地獄,非根性深厚之人,沒法跨過。聽說如今只收了十二門徒,待其學業有成,參悟得大道,才會再考慮廣大山門的事。往後還可以讓這十二人開課,助亞聖公行教化之道。
這樣就很好啊。”
王夫子消去心中一塊隱憂。
心學流傳,但是正宗還是需要根性深厚之人,才能真正在將來,把心學發揚光大,傳播秦子之道。
…
…
諸多大儒議論聖道,從過往經文尋找依據,註解秦子的言行。
於是有好事者稱之為,
大儒論聖道,萬經注秦子。
這是載入九州歷史的一件大事。
而天地間的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