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神狂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七十四章東漢石祠,超級生物探測器,瘋神狂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人知道了,但是,到了近代,卻出現了一些熟悉的名字。
這些都是上五代的張氏老祖,他們的名字到現在還記錄在家譜上,每年都會被拿出來祭奠!
“最後一個是祖爺爺,爺爺臨走都沒有合上眼,他是想著入宗祠啊!”張靈鳳看的傷心,直接哭了起來。
雖然她爺爺死的時候它還小,但是,那個時候給她留下的記憶,卻是刻骨銘心的,這裡沒有她爺爺,肯定是一個遺憾。
“不要傷心,這次出去我們就祭祖,到時候把爺爺他們請進來就行了!”張靈雲道。
有了這種想法,張靈鳳也不傷心了,她被老莫擁著,走進了張氏祖祠。
“這是石祠?”剛剛走進去,張鳳國就驚訝的道。
“咦?鳳國長進了?說說,什麼是石祠?”張靈鳳道。
張鳳國被眾人盯著,有點不好意思的道:“我也不知道,就是見過一座這樣的祖祠,聽說那就是石祠!”
“你說的是東漢石祠?”這個時候,莫邪明白了張鳳國說的是什麼。
齊魯大地上的孝堂山石祠舉世聞名,這座東漢石祠建於東漢初年,歷經兩千年曆史風雲,石祠之外的廟宇建築早已幾經變遷,但石祠至今完好無損,它也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築,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謂之孝子堂”。
歷史上的孝子堂大名鼎鼎,所在石祠所在的小山坡,現在就叫作孝堂山,所在的鎮就叫作孝裡鎮。
而石祠以及石祠後面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誰,至今還是一個難以解開的謎團。
不過,那座祠堂的規格,跟張氏祖祠可沒法比,但是,其主要建造材料,卻是相同,所以張鳳國才想到了那座石祠。
張氏這座祠堂雖然建在地下,但是面積絕對不小,祠堂坐西朝東,系五開間三進建築風格,儲存完好。
祠堂面闊25米,進深47米,建築面積1230平方米,石祠前面正中用一上下大斗的八角石柱,將石祠分割為二,在八角柱與後山牆之間置三角石隔梁,使石祠成外看為兩間,內部連成一整間的形式。
石祠牆壁均為厚約0.2米的石板砌成,屋頂兩面坡的石板刻出脊背、瓦攏、勾頭、椽頭、連簷等形狀,石祠內北牆下橫列東西向的低矮石臺。
祠內石壁和三角石樑上雕刻有精美的畫像,刻聖賢,模仙凡,有農耕,有井鹽,出行圖,車騎圖,樂舞隊,百樂喧。
畫像的構圖和雕刻,都達到了漢代畫像石藝術的高峰,可以說是漢代畫像石最完整、最傑出的代表作。
這座石祠的主體建築,全部在一座巨大的洞穴之中,看樣子,這座祠堂幾乎填充滿了這座洞穴,所以看著像是跟洞穴相連,其實完全不是這樣。
雖然建設在地下,但是祠堂主題建築一點都不少,主要建築全部為硬山頂,屋脊嵌瓷,青瓦頂。
屋內樑柱、駝墩、瓜柱等構件有人物、鰲魚、花鳥、走獸、水族、靈芝等木雕彩繪裝飾。
祠堂正面外觀,正中為凹斗門樓,門首橫額正面刻著“張氏祖祠”四字。
莫邪能夠看到,不斷維修的痕跡,特別是聰訓堂,簡直跟新的一樣,看來它是最近才修的,在這地下,就是一百年前維護的,也看起來如同新建一樣。
所以,就算是屋內樑柱、駝墩、瓜柱等構件的雕刻、油漆,都嶄新如故,上頭的雕刻細緻入微,漆畫栩栩如生、色彩鮮明。
這樣的古典建築,在外面是很少看到的,就算先前莫邪他們看到了一些古代園林樓閣的瓷器模型,此時看到了修建的這麼莊嚴肅穆的祠堂,還是心情激動。
前後左右先看全貌,單簷,懸山頂,兩開間,前面正中立一石柱,柱頭是一大斗和後牆之間上架著隔梁石。
門兩側還各有一根石柱,只是後人採取的加固措施,說是後人,但一根立於唐代大中五年,一根立於宋代崇寧五年,也都是遠追唐宋的古物了。
這座祖祠,每一次維護、修建、擴建,都有銘文刻於石上,所以,它們的歷史,莫邪等人看的一清二楚。
當然,除了記錄修建的時間之外,這裡還燒錄了不少文字,比如西山牆外側是刻於北齊武平元年的《感孝頌》。
這個雖然是抄襲的其他地方的文章,但是根據頌中文字,卻足以說明,古人是崇尚孝道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