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者桑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三)不速之客,天衍遺錄,耕者桑田,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無數代先賢的沉澱與積累,天碑學院所持有的原版《天衍錄》中的知識已經浩如煙海,對於普通的學者而言,即使窮盡一生時光與精力,至多也不過能精通其中兩、三篇的內容。
而且,因此從天碑林中以“古譯法”翻譯出來的內容都是偶然、無序且晦澀難懂的,甚至有些內容連文字的正確性都有待反覆推演。再加上石刻使用的是不知多少歲月前的上古語言,在語法、表達習慣上都與當世人類語言有著很大的差別,所以即便正式編錄進《天衍錄》的內容,也不是普通學士能輕鬆領悟的。
普通資質的學子,能夠熟記《天衍錄》一個篇章中的內容至少需要五年時間,再到理解這些內容併產生自己的感悟,則需要十年以上甚至一輩子的時間,因為從熟記到理解,再到精通運用,實在是太依賴於個人的天賦了。
因此,學院中的任何學子,只要能夠精通《天衍錄》中的任意一篇內容,即可參與院首會舉行的“評定會”,透過科目考校後,就會被聘為學院“教授”。
教授是聘用制,除非學習了“古譯法”,否則可以隨時請辭職務,甚至離開學院也無不可。教授除了授課的職責之外,也負責幫忙管理學院學子們的日常生活。
學院的教授們雖有學問深淺和資歷長短之別,卻無身份級別上的高低,“教授”是全院統一的職務與稱謂。無論你是三十歲出頭的天才青年,還是年逾古稀的持重長者,只要是教授身份,互相之間均可平輩相交,這即是《人》篇中所倡導的“學無長幼,達者為先;傳道授業,可謂先生。”
教授院中唯一的特殊之處是“院首會”的存在。學院除了悶起頭來做學問,還需要履行兩個重要職責:一是為當世朝廷的文官系統輸送治國人才,以報答皇室扶持之恩;二是延續學院的傳承,主持擴充、編撰、修訂《天衍錄》中的內容。此外,學院每隔五年,都會向朝廷提交一次擴充、更新後的《天衍錄》書籍,以供翰林院、官學使用。
這兩項重大事務的處理,需要一個專門且權威的機構,於是院首會應運而生。
院首會由一名院首及六名執事組成,院首除了是全院精神上的領袖之外,也是負責與大楚帝國朝廷聯絡溝通的唯一代表。而院首會執事卻並沒有具體的行政權力,只是在諸如教授的評定會、每年向朝廷舉薦入仕者名單等大事上需要參與議事罷了。換言之,院首會更像是一個為了防止院首專權的監督機構。
除教授院之外,學院最重要的場所便是明理殿。明理殿不是“一座”建築,而是一組巨大的圓形殿堂形成的建築群落。群落正當中的,是一座可以容納全院上下近四百號人也綽綽有餘的主殿,每年除了學院的春、秋兩祭大典外,幾乎從不啟用,除非遇到當年昭武皇帝親巡這樣的大事。主殿東南西北四方各有一座偏殿,可容納百餘人,常用於院首召集的重要議事或宴請貴賓。每兩座偏殿之間,又各有兩座小殿,圍繞主殿環形分佈,可容納五十人左右,是教授與學子之間探討學問、日常議事或舉辦小型宴會的場所。
主殿與四周一環共十三座殿堂統稱“明理殿”,這種建築形制是從學院創立之初便定下的,雖經三千年歲月洗禮和後世多次翻修,也從未更改過。其中外圍的十二座殿堂恰好契合曆法的“十二地支”之數,便以“子、醜、寅、卯……”的順序加上了標號,方便區分,如正北方的偏殿便被稱為“子殿”,正西方的偏殿被稱為“酉殿”,以此類推。而中心的主殿,便約定俗成地被稱作了“明正殿”。
學子們若無教授召集,通常不會主動前往明理殿中,因為即便貿然去了,也只能吃閉門羹。明理殿的十三座殿堂的大門均有世外方士所制的機關,而開啟機關的鑰匙悉數保管在院首會的秘匣之中,就連教授們想要使用一座小殿,也需經由學院執事的首肯,並取鑰匙開啟大門。而明正殿的鑰匙,相傳只有院首一人親自掌握。
不過,這次的貴賓光臨天碑學院事件,院首梁喻卻提前十五天就開啟了明正殿,並安排梅蘭鎮上聘請的工匠對明正殿進行裝潢、佈置,這是學院建立三千年來都難得一見的事。因為天碑學院的地位與傲氣擺在這兒,平常朝廷的高官或是王公貴族到訪天碑學院,院首連開啟偏殿的可能性都不大,能在小殿裡接待一下就算盡禮數了。往往只有世間聞名的大仁學者或者是皇帝的欽使御使來訪,才能使用四座偏殿之一。也難怪常有人私下戲稱,恐怕只有昭武帝再次親至,才能讓天碑學院開啟明正殿。
相比之下,佔地面積最大的雅樂坊,它的功能反而簡單也隨意的多。雅樂坊由藝坊、工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