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者桑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三)不速之客,天衍遺錄,耕者桑田,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梅蘭鎮三千年來幾乎從未遭受過戰火劫難,甚至多次在皇朝更替的兵亂年代成為天下人的庇護之所。

同時,為了保證學院內部的清淨,天碑學院將三年一屆的“學院選材考試”也設在了梅蘭鎮舉行,讓這裡更是長期匯聚了來自九州各地的讀書人。梅蘭鎮上常規的客棧、酒肆遍地,而作為文人騷客最喜歡的去處,聚集著靚麗“佳人”的青樓自然也是數不勝數。

回想起自己在梅蘭鎮青樓廝混學曲的時光,徐林自嘲般地嗤笑了幾聲。

接著他以熟練的手法綁好髮髻,插上玉簪,再仔細地對鏡正了正衣襟,一切妥當後,邁步向膳房走去。

臨出寢房之前,徐林特意“忘了”關上院門。這是他這麼多年營造人設而留下的習慣:在生活中不經意地展露諸多缺乏常識的表現,以及種種花用無度的行事、時常口無遮攔的言語,當然包括每旬的休沐日不忘流連於青樓之中,都能讓學院的其他學子發自內心地認同徐林是個沉迷享樂的紈絝子弟,從而對他敬而遠之,以免沾染什麼不良習氣。

對他而言,“嫌棄”這種情緒,遠比“同情”受用的多。嫌棄,便會保持距離,相安無事,不會產生多餘的牽絆。而同情,無論是何種層面上的同情,對註定早亡的徐林來說,都是不需要也不想要的情感。

天碑學院的學子寢房分佈在一座座的獨立圍合式小院中,通常四名學子共住一院,每人各住一間。其中東、西各一廂,南面兩廂,例如徐林就住在東廂,江源與李櫟住在南廂,周舫住在西廂,四人共圍一院。學子們除了日常起居、學習功課在各自的寢房主室外,盥房、茅房都設定在公用的大型後院,甚至每塊後院還有一塊可供健身練武的小操場。

天碑學院雖以讀書為主業,卻也並不禁止學子文武兼修。更何況“君子六藝”中的“射”、“御”兩藝原本就是屬於武力修養的範疇。且大楚朝以武立國,在開國以來四百餘年的俗世大環境薰陶之下,天碑學院也隱隱有了以陽剛為美的尚武之風。

其實天碑學院雖然進入門檻嚴苛,但學院內的生活卻是寬鬆的很。除了學子必須順利透過每年秋祭大考的檢驗,以及必須參加春祭拜聖人的大典之外,學院對學子們的日常生活並無任何強制要求,時間全可自行支配。這也是為什麼即便徐林缺席了兩年多的晨課,學院也並不處理他,因為徐林每年的秋祭大考均能獲得甲等下的成績。

不過徐林連續兩年缺席春祭大典,卻是犯了學院大忌,所以負責教導他們這一屆學子課程的趙教授已經對他下了最後通牒,明年如若再敢缺席,定然要逐出學院,以儆效尤。對此,徐林的態度是,能活到明年春祭再說吧。

除了寢房區,天碑學院還擁有主要的四塊功能區域,分別是教授院、明理殿、雅樂坊和後山禁地天碑林。

教授院顧名思義,正是學院師長們教課授藝以及學院存放典籍之地,學院的學子們每日辰時初至午時末皆可於教授院內學習,每月除三個休沐日全院無課外,每天都有六至十名不等的教授開課,所教授內容均是源自天碑學院自古傳承的《天衍錄》經義。

《天衍錄》全書分為上卷三篇:《天》、《地》、《人》和下卷六篇:《農》、《工》、《商》、《兵》、《醫》、《藝》。

上卷記載了創院聖人及其傳人透過翻譯天碑林石刻所獲取的對於世間萬物的認知,並加入了他們對天、地、人三者的感悟;下卷則記載了同樣來自天碑林石刻的種種工藝、技法與奇思。

這些典籍中的篇章分類都是當年創院聖人親自編撰冊定的,幾乎涵蓋了世間永珍,後世繼承了古譯法的學者們即使經過了三千年的積累,也未曾從天碑林中獲取到超出此目錄的知識,只是不斷地對各個門類進行內容填充。

自天碑學院誕生以來的歷史裡,無論九州大地是分裂亂世或是統一盛世,《天衍錄》都是所有九州皇朝的文化正統。

因為書中所記載的各種知識與技術,無論在哪個年代,皆是當世最先進、最高超的,它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了可以影響一個皇朝興衰的力量。所以,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致力於把天碑學院與《天衍錄》掌握在自己手上,並嚴加管控,防止他人覬覦。

無論是朝廷直屬的翰林院,還是授權地方州郡興辦的官學,其教材內容都是皇室透過對《天衍錄》適當刪減後得來的,統稱為“正學”。而民間口口相傳或是私自傳抄的各種不收錄於《天衍錄》之中的知識與技藝,都被稱為“雜學”,即不入流、不能進入正學課堂的內容。

經過天碑學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尋山鬼

峻絨

誰說本公子不會煉丹

醋醋愛吃醋

這個地球能聯通諸天萬界

減肥要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