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還有意外收穫
Mr木木木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四十三章、還有意外收穫,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Mr木木木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報名持我的名帖,學費打八折!”
洪秀說著,就開始分發自己的名帖了。
“洪秀,新中華和蘭詳你都做?”
“是啊,多做一份工多賺錢。”
“去都新中華還是去讀蘭詳好?”
洪秀笑了笑說道:“這得看您自己啊,您家裡要是有家有產,不愁吃穿用度,那去考個大學也不錯,大學要讀四年呢,年年學費、生活費可要不少。要是支撐不了,可以去讀蘭詳,交得起學費的交學費,交不起的,還可以籤個合同,日後出來找到工作後再還,當然了要算利息的。”
“大家聽說了嗎?皇室財團打算在全國各地開醫院,要招大量的醫生,現在去學醫可有前途,這皇室財團也是皇家產業,去皇家的醫院當醫生就算是太醫了吧太醫也算是官呢。”
聽到洪秀的話,一群失意計程車子們哈哈大笑了起來。
這倒是個自我安慰的好藉口。
“好吧,那我林晚榮就去當他個太醫!”
“老洪給我們指了條明路啊,這皇室財團在各地建醫院,初級醫師就給50快一個月的月薪,50塊錢啊,有些地方的縣太爺都拿不到這個數呢。”
“學費還能賒賬,這確實是個好出路看來人家也不怕咱們日後還不上。”
眾多士子們散了,紛紛回鄉籌錢,各奔前程去了。
一個科舉考試的年齡和參考次數的限制,看似和土地問題毫無關係,但它的邊際效應卻很快傳遞到了土地和農業之上。
東南沿海的工商發展很快,“超齡”書生們的路子也多。
除了去讀大學或讀技校,還能直接把資金投入工商行業自己去做老闆的。
當然,前提是他們要出手自家的田地,把埋在後院地底下的銀子取出來——沒有了士紳這層皮,就是把銀子埋得再深也不見得能保住!
還是早早住進那些比較講王法的大城市為妙。
現在大明朝的“禮”,在各大城市還是很講究的。
但是地方上,尤其是農村。
傳統的慣性是如此的強大。
沒有了士紳的身份的富人。
在這些不怎麼講“禮”的地方上,很容易就被人吃幹抹淨了。
數百年來不斷從外流入到了中國的白銀,這些大量的財富,再一次被撬動了——從最開始規定只有明元才是法定貨幣,各種商業活動、稅收等必須要使用明元開始,朱皇帝就一直希望能撬動這些沉睡在中國各地的地主們的地窖中的白銀。
這是一筆龐大到難以計數的財富——在歷史上,這一筆財富隨著鴉片、西方工業品傾銷、數次戰爭的賠款,乃至於在清朝滅亡後,從北洋到某蔣,幾乎完全淪為買辦,國門大開,外國商品傾銷,國內財富被透過各種手段,被掠奪一空
而現在。
這一切都沒有經歷過。
在中國民間,這些窖藏起來的白銀。
始終躺在地窖裡面,成為了一筆“死錢”。
朱道樺規定三十歲以上不能考秀才。
其實本意並沒有要促進這些“死錢”變成“活錢”。
但沒想到卻有意外收穫。
大量失去士紳身份的地主選擇賣掉田產,將白銀兌成明元,然後湧入廣州、上海等比較講“禮”的大城市生活。
大量死錢變成活錢。
大明朝的工業化程序,有了這麼多銀子的投入,速度就變得更快了。
當然了。
社會的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
還有大量的留在鄉下計程車紳階級。
他們,也同樣受到了時代的衝擊,被時代改變著
李忠義從羅江縣上的羅江書院放了假回家。
才剛到家。
就聽到了李家大院裡面傳來了哭喊聲和罵聲。
“大老爺,大老爺,求求你了我們一家五口人的活路就是那幾畝田,你可不能都收走啊,收走了我們怎麼活啊!”
“徐福貴,你在這裡求我沒用,這田是我家的,我家已經租給你十三年了,你欠了八年的租子!八年啊!我家對你已經夠可以了,這些欠的錢你什麼時候能換上?我再租給你?租給你我自己就要去喝西北風了!”
“大老爺,你可不能這麼算啊,我家年年七八成的收成都用來還錢的,我沒日沒夜的幹活,但這地裡面能刨出來的就這麼些,你要了我的命我也拿不出更多啊”
“我不要你的命,你走吧,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