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學生太牛,高老師坐不住了
雪泥鴻爪ad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二章 學生太牛,高老師坐不住了,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雪泥鴻爪ad,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按察使張遜膚那裡,高翰文交代了自己的切入口,醫學。絕對保證除了守舊醫生,誰也不得罪。畢竟誰都不想死。 由醫者入手也確實是個不錯的辦法。因為這個時代就是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醫書也都是讀書人寫的。如果裡面記錄的診斷、藥方、藥材有缺陷,很自然就能推匯出,儒生們不是萬能的。 而支配儒生行為的是儒學,下一步很自然就是否定儒學的神聖性。當然也不是要抹黑儒學,只要其不當全能神就行。 張遜膚也看出了高翰文的用意,雖然身為儒生,不該懷疑至聖先師。但至聖先師之所以叫至聖先師而不是至聖仙人,就表明了其是人不是神。這也是儒學需要源源不斷吸收其他思想發展壯大的前提。 歷史上,儒學能夠發展圓融,融合佛道的經義是關鍵。 然而現在整個大明已經全部奉儒學為正統,還有必要吸收其他學問嗎?這個必要性不說清楚,一旦被攻擊可是站不住腳的。 “儒學是不是普世真理,是不是全天下人的學問,該不該造福天下人?”高翰沒有直接回答張遜膚的問題,反而提出了一個新問題。 “當然是”張遜膚一口咬定就回答了,答完就回味過來了。如果儒學不佈道寰宇,怎麼能證明自己就真的是普世真理呢?如果儒學要佈道寰宇自然就需要吸納全球的文化,猶如歷史上吸收道家思想才在漢朝站穩腳跟,吸收佛教思想才在宋朝大興天下一樣。 “年輕人,我等儒門子弟龜縮不出,失去孔聖人當年周遊列國傳道的精神已經很多年了。宋朝的衰弱徹底打斷了儒學的擴張,以至於,今日我差點明白不了你的用意啊。好,好,好,佈道天下,確實吸納包括泰西之學在內的天下學問的根由。” “但天下無限,而大明有限,如果儒學背離大明,你想好了皇帝那邊的反應了嗎?”張遜膚暫停了下又幫助高翰文從明哲保身這一方面梳理思路 “放心,如果儒學是普世真理,那儒學到哪裡,大明就自然在哪裡,如果不是,還拒絕新學不就是抱殘守缺嗎?而且不嘗試,儒學是不是真理就永遠無法證明了,這隻會埋沒了儒學的價值”高翰文提出了這麼一個悖論。 “好,但願你說的會成真,屆時全天下儒生皆仰賴你今日之舉”張遜膚很正式地道謝。 是的,如果敢有儒生阻止證明其儒學的正確性,讓儒學始終處於不可證實又不可證偽的矇昧狀態,豈不是欺師滅祖。 對於佈道寰宇,高翰文是知道,接下來幾個世紀,西方人是如何透過這個操作賺的盆滿缽滿的,希望中學也能趕上了。 ------ 從張遜膚那裡回來,天都快黑了。 發現衙門早已散值的高翰文,有那麼一剎那感覺自己這種正式上班不在衙門,為難辦事人的邪惡。好在祝小由還在,因為今天幾個學生要過來討論,祝小由就負責留下做記錄。加一起吃飯。 剛回來的高翰文就交代祝小由,以後如果自己不在,就由其負責對知府衙門的公函案件等材料統一接收歸檔,自己回來就好及時處理,免得讓苦主跑兩三趟。 李時珍這神醫是要在小蓮茶莊聽話本,跟於老頭、郭小子一起不回來吃飯了。萊總旗看樣子還是要在楊金水那邊了。 自己這兩個弟子還是很聰明的,今日的辯題是演繹法與歸納法孰優孰劣? 放倒後世大學,算是非常常規的辯論賽題目了。 但與後世只講形式甚至歪曲形式的辯論比賽不同,這裡更強調對話題的實質性討論。 經過討論,不僅兩位弟子,還有祝小由、徐有知都明白了兩個研究方法的應用場景與條件差異。 演繹法由於是基於真理上的,因此只要真理的前提條件成立,演繹得出的結論就絕對成立。因而,應用演繹法時需要首先確定真理本身的正確性以及當前條件與真理條件的一致性。 沈一貫在這個基礎上還強調真理結論的唯一性,即同一真理對同一事件的結論只能是一個方向,決不能自相矛盾。如果自相矛盾,那麼就是真理本身有問題,或者真理被在兩個不同條件應用得出結論,而後又被人抽出條件,在同一場景進行虛空對線。 這一思想很有辯證法的趨勢了,所謂辯證法不就是凡是總有主線,總有主要矛盾,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嗎? 如果用這個思想來檢視儒學,就會發現一大堆bug,因為按照儒家的仁義思想指導行為,人並不能保持邏輯的穩定性,有可能產生相悖的結果。 因為雖然儒學提倡忠孝治國,但由於概念界定的問題,仁義並不總是能推出忠孝的。雖然,又有“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仇寇”與“小棒受、大棒走”這些理論補丁。但基於個人內心品質推匯出的結論並不能必然推導到宏觀國家治理上來。因為人與人的“仁義”並不同質,這裡面有對需要仁義的範疇不同,也有仁義二字的結構順序不同。 沈一貫甚至舉了個《論語》的例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事實上,富人不喜好的白米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