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四章 銀河望遠鏡
星海一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七十四章 銀河望遠鏡,從手搓CPU開始橫掃宇宙,星海一葉,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之中,韓陽也沒有忘記不斷的帶領著人類主艦隊轉移陣地,儘可能的提升著隱蔽性和安全性。
時間悄然流逝著。在上一次千克級黑洞實驗取得關鍵性成果之後,經過數百年時間的積累和發展,理論體系再度出現了一個關鍵性的突破。
透過反覆的論證,已經日趨完善的空間理論體系再度做出了一個重要預言:基於空間特性,如果當前理論體系沒有錯誤的話,那麼,當初從當前宇宙分裂出去的那個反物質宇宙,必定會在當前宇宙演化早期,持續不斷的對本宇宙施加除CP破缺之外的另一種影響。
而這種影響是可以驗證的。具體來說便是,它會導致早期恆星在金屬丰度上出現一定的異常。
對於單個恆星來說,因為這種金屬丰度異常極為微弱的緣故,十分難以觀測。但擴大到整個河系,這種金屬丰度異常便具備了探測的基礎,有可能被現階段的人類文明的觀測力量察覺到。
有了理論預測,韓陽立刻發動起自己的工業能力,開始大批次的製造觀測裝置,並以銀河系為標本開始觀測。
數百萬臺高效能望遠鏡開始逐一檢查銀河系的各個結構,銀心,銀盤,懸臂,銀暈,星際塵埃,等等等等,試圖找到銀河系形成早期金屬豐富異常的證據。
但規模浩大,耗時長久的觀測之後,人們卻不得不承認了自己的失敗。
在銀河系之中,找不到任何相關證據。
原因也很簡單,現階段的銀河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被金屬所“汙染”了。
天文學意義上的金屬,是指除了氫和氦之外的所有元素。而恆星聚變會不斷的將氫和氦聚變成其餘元素。超新星爆發、中子星碰撞等劇烈的物理過程,則會形成更重的元素,並將其拋灑到整個星際空間之中。
高達百億年的發展,無數顆星辰誕生又毀滅,毀滅又誕生,早已經將不知道多少金屬拋灑到了太空之中。就算銀河系早期確實存在那種金屬丰度異常,也早已經被掩蓋。
無奈之下,人們轉而試圖從銀心區域恆星的運轉軌道、星塵元素含量等方面間接入手,但最終也被證明為不可行。
既然這些都不行,那就只剩下了最後一種驗證方法。
觀測星系形成早期之時的元素構成,從那裡尋找證據。
宇宙年齡約為138億年,可觀測宇宙的半徑約為465億光年。宇宙在不斷膨脹,這個速度甚至於超過光速。
基於這個原理,那些現階段距離銀河系數百億光年遠的河系,其現階段到達銀河系的光,其實是它們在形成早期發出來的。
對這些河系進行光譜分析,便能確定當前宇宙形成早期,恆星們是否真的存在微小的金屬丰度異常。
這原本是一個很直觀的驗證方式。早在一開始,人們便提出了這種方案。韓陽之所以將其列為最後備選,實在是要透過這種方式進行驗證的話,太難了。
這種金屬丰度異常極為微小,而那些河系距離銀河系又實在太遠,光線極度微弱。
粗粗估計,要達到要求的精度,對應望遠鏡的口徑需要達到約十萬光年。
也即,需要造一臺和整個銀河系一樣大的望遠鏡,才具備理論上觀測到這種異常的可能性。
真正造一臺和整個銀河系一樣大的望遠鏡很顯然不可能。不說韓陽做不到,就算把所有締造者文明拉進來,再把整個銀盟拉進來都不可能。
就算具備足夠的工程力量,銀河系之中的物質也不夠。
把所有恆星和行星拆掉,把所有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化作質量,算上所有星雲,都不夠。
幸好,韓陽有替代方案。
那便是陣列望遠鏡。
就像當初地球時代,在地球周邊不同的方向傳送三臺望遠鏡,令其組成陣列,便可以實現類似等同於地球口徑望遠鏡的觀測效率一樣,韓陽同樣可以透過陣列望遠鏡的方式,消耗少量資源來達成類比整個銀河系口徑的望遠鏡的觀測效果。
但就算資源消耗縮小到了原來的千萬億分之一,這資源消耗的絕對數量仍舊龐大無比,讓人望而生畏。
就算是韓陽,都沒有足夠的把握完成。
更何況此刻還在不斷的逃亡隱蔽之中。
但除了這個方法之外,真的沒有其餘的驗證辦法了。韓陽也只能咬牙去做。
為此,韓陽派遣出了高達十萬支科考工程艦隊,分別前往銀河系不同的方向。
每一支科考工程艦隊都由五艘飛船組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