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製造腳踏車
大鈴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4章 製造腳踏車,大秦:秦始皇能聽到我的心聲,大鈴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244章製造腳踏車
這個想法有些荒謬,但李肇還是禁不住去想。
中國出現腳踏車其實是在19世紀,是由洋商行傳入,這算不得中國製造,中國最早製造的腳踏車是20世紀30年代,最初出現的牌子是‘鐵錨’。
其實最早腳踏車是法國人制造的,並沒有用到金屬材料,全套皆是用木料,還沒有驅動裝置和轉向裝置,全靠腳力,當然,這樣的腳踏車只能用來負重,反而不如畜車。
後來德國人制造了帶有方向舵的腳踏車,不過還是雞肋,再後來蘇格蘭人將木質腳踏車改成鐵質的,還在車輪上安裝了實心橡膠輪胎,前輪小,後輪大,有驅動裝置和方向舵,不過實用性也不是很高。
後來一名鐵匠進行改進,在前列的車軸上安裝曲柄,用連桿將曲柄和腳蹬連結,這樣之後人的雙腳才真正離開地面,這便是現代腳踏車的雛形。
再後來英國人在車輪上安裝了鋼絲輻條,大大提升了腳踏車的效能愛爾蘭人將實心橡膠車胎改成充氣式橡膠車胎,便奠定了現代腳踏車的基礎。
反正,腳踏車的發展是曲折的,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
但這些對於李肇來說,完全可以越過,直接生產出現代腳踏車。
現代腳踏車經過了材質的發展,已經不滿足於鐵,已經用了鎂合金或炭纖維等,大大提升腳踏車的效能和降低重量。
但大秦還沒有能力生產鈦合金和碳纖維等,只能退而求其次用鐵,經過了這段時間的冶煉,再加上他從商店裡購買秘籍,想必冶煉技術已經上升了一個檔次,鐵的硬度和柔韌度也有所提升。
可以製造早期的鐵質腳踏車了,當然,為了腳踏車的壽命延長一些,承軸、車輪、輪絲等可以用鋼來代替,就是空心車胎有些難製造,不過可以先拋棄,改用實心的,這樣就減少了製造的難度。
至於有沒有市場,這個很難說,如馬車一般,一般人消費不起,想普及就很難了,有沒有市場,還是價格問題。
馬車之所以非一般人可用,便是因為馬的貴,就這行情,起碼相當於現代一輛豪華汽車,而腳踏車呢!應該沒那麼離譜。
李肇核算著。
製造腳踏車主要的材料是鐵和橡膠,他有著自己的鐵礦,成本自然不會太高,就算不用自己鐵礦裡的鐵,也可以向朝廷購買,以他和嬴政的交情,應該也不會太貴。
貴的自然是橡膠,大秦還沒有橡膠,需要從商店裡購買,商店出品,貴得離譜,自然不能大量使用。
想到這裡,李肇氣餒了,沒有橡膠,大大降低腳踏車的效能。
“用木來代替橡膠也是可以的。”
他只能退而求其次,想象著用木來代替橡膠,但問題又來了,一般的木很重,用來當輪胎蹬起來相當吃力。
不過,很快他就想到一種木,細葉樟木,這種木曬乾之後非常輕,足可代替橡膠,卻有個弊端,便是很容易腐朽,不耐用。
這個問題自然能解決,現代的腳踏車的輪胎爆了,有修車店,到時整些修車店就可以了。
而且還能催生出一個產業,也算為大秦提供工作崗位。
想想此事可行,李肇的心鬆了鬆,接下來便是考慮銷量問題,每一種新生物的出現便是經過從無到有的過程。
就如當初的紙一樣。
現時大秦人出現步行居多,這種出行方式太需要改變了,如果出現腳踏車,能將他們出行的體力降到最低,所能及的距離提升到最高,相信很快便能被他們接受,並且瘋搶,不過這得建立在價格適中情況下,也就是一般百姓都能購買得起。
隨著抑商的取締,還有高產糧食的普及,相信不久咸陽和周邊百姓都能有餘糧,也相信有些農人已經被解放了出來,就算沒有解放出來,也有些可能已經有了副業,得到額外收入。
有了餘糧和收入便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腳踏車在他們能接受的範圍內,他們必定會爭相購買,這是一條膨脹的致富路。
想想就很美。
“價格定多少好呢?”
“應該幾百半兩錢可以了。”
用自家的鐵礦,其實製造出一輛腳踏車並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幾百半兩錢有大賺了。
當然,現代的車有貴賤之分,他也準備來個貴賤車。
貴的車輪胎用橡膠,便宜的用木。
這太適合人的消費心理了。
想通了這些之後,李肇便迫不及待地找來了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