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盤大佬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四七三章 半糧半貨,家父隋煬帝,圓盤大佬粗,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上黨郡的太守原本是呂永吉,他獲罪之後,史懷義頂上了,但是史懷義現在去了西南行臺做兵部尚書,於是上黨太守這個位置,又被一個叫盧璋的接了。
太守是盧璋,郡丞是崔瑋,兩個河北人在山西做官。
崔瑋之所以來找楊銘,是因為洛陽那邊皇帝下旨,徵調河北兩崔一盧的漕運船隻,準備往涿郡運送糧草。
洛陽的幾大倉庫,已經滿了,而今年的歲糧馬上就要徵調上來了,所以得早早騰庫。
涿郡早在修建永濟渠的時候,轄區各縣便已經建起來好幾座大倉,當然了,跟洛陽的沒法比,所以這一次從洛陽往涿郡起運的糧食,不過兩百三十萬石。
大隋四大糧倉,洛陽佔了三個,含嘉倉、回洛倉和興洛倉,三座倉所囤糧食,佔了全國的一半,總計存糧大約兩千八百萬石。
而整個涿郡所有的糧倉加起來,也就能存糧三百萬石,這還是因為戰時所需,擴建了不少。
今年的歲糧要入庫,可是庫是滿的,所以需要及早北運,楊廣當年將永濟渠的漕運交給了三家瓜分,以致於三家大量建造漕船,眼下連本還沒有撈回來,結果船要被徵調了。
崔瑋的意思是,希望朝廷能給點跑腿錢,至少船伕的伙食費,給管了,不然他們三家經歷連番大亂,屬實是沒有財力養護船隻,供養水手了。
修永濟渠的時候,三家都下了血本,還遭了兵災,確實是損失嚴重,結果朝廷後來又給賴賬了,以漕運生意作為補償,倒也划算。
但是三家現在反應過來了,我特麼上當了。
漕運得有船,於是三家下了血本投資,總計新造了六千多艘漕船,這才幹了一年,結果朝廷一道旨意下來,要徵調他們的船,這不是血賠嗎?
眼看就要打高句麗了,永濟渠必然會成為最重要的水路通道,別說運糧了,將來還得運兵,說不得今年就得給朝廷白乾一年,這可真頂不住啊。
白乾一年,沒有收入,裡外裡一合計,損失可謂空前。
所以崔瑋不但希望楊銘能上奏朝廷,稍微給他們點補償,外加建議向獨孤家和蕭家徵調漕船,幫他們分擔一下。
獨孤家有個屁的漕船,他們用的是楊廣南巡江都時候工部造的船,那是公家的,他們是租借。
租借要給錢吧?錢是給朝廷的,所以朝廷怎麼可能徵調可以為自己賺錢的船呢?
至於蕭家,江南的糧食需要靠他們往洛陽運,況且人家還是外戚,他們賺的錢,那都是楊廣以備不時之需的小金庫,也是不可能徵調的。
所以這一條,是他們三家想當然了。
楊銘聽完之後,始終沉默不語,國有大事,壓榨的就是你們這些人,難不成去壓榨老百姓?
再說了,楊廣已經壓榨老百姓了,你們受點壓榨怎麼了?
事實上整個中國古代史,就是皇帝與士族之間的歷史,跟老百姓是沒啥關係的,準確點說,老百姓是案板上的魚肉,而皇帝與士族地主幾千年來所做的,就是怎麼去分這塊肉。
分配不均,那就換個皇帝,改朝換代因此而來,不像後世,老百姓人人當家做主,這才是光明大道。
這個忙不能幫,但也不宜壓榨三家過狠,畢竟整個大軍的後勤都在人家的地盤上,他們三家要是搞出什麼么蛾子,會壞事。
因為你壓榨他,他就會去壓榨底下的老百姓。
於是楊銘沉思半晌後,道:“理應補償,然當下舉國用力,恐難以接濟伱們,你們應該也知道,因為儲存戰備軍糧,關中都鬧糧荒了。”
崔瑋一臉難色道:“關中還可以依靠巴蜀支援,但是我們,屬實已經是無依無靠了,我們三家如今的大半心血都在漕運上面,一年沒有收成,可就要斷炊啊。”
楊銘點了點頭,道:“永濟渠的漕運,歸誰管?”
“工部侍郎柳肅掌管水部司,水部侍郎是郭文懿,”崔瑋道。
楊銘想了想之後,道:“盧璋是不是也知道你來找我的事?”
崔瑋點頭道:“都知道,這一次是祖父(崔復禮)聯合三家上奏陛下的,結果朝廷沒有任何回應,大家一致認為,太子仁義愛民,應該會幫幫我們,而我在上黨,離的太子近些,所以讓我來了。”
楊銘道:“這樣吧,我給你們支個招,半糧半貨,這個得你們自己想辦法,合計合計怎麼去做,一艘船,一半運糧,一半裝貨,工部和水部司,我會打個招呼,讓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怎麼瞞天過海,還得看你們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