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盤大佬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四六九章 王佐之才,家父隋煬帝,圓盤大佬粗,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太子奏請換帥換將,這可不是小事情。
原本朝會上還在商議從巴蜀調撥糧食到洛陽,以為大軍未來之軍需糧草,但是楊銘這件事一出來,大家已經沒心思再議別的事情了。
畢竟征討外族,將帥人選是重中之重,本來已經定好了,但是太子橫插一手,自然會引起風波。
蘇威以眼神瞥了一眼牛弘,想看看對方是什麼意思。
兩人同朝為官這麼多年,有些事情,眼神交流就可以心領神會,沒有高熲在,他們倆的意見不統一,所以需要在事先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用眼神來統一立場。
牛弘心裡也犯疑,畢竟換帥是非常大的事情,以太子以往的處事穩重來看,不應該在這個時候動這樣的念頭,正如宇文述所說,二十四路大軍已經在準備了,這個時候換帥,不合適。
他對楊銘,是真心敬重的,不單單因為太子仁德愛民,老成持重,更因為太子經常豁出去保人。
高熲是他保的,史萬歲是他保的,薛道衡還是他保的,三個人裡面,有兩個是牛弘至交好友,所以他認為,交好太子,有一個好處,萬一自己將來一腳踏錯,即將墜入萬丈深淵,那麼能保他的,只有太子。
就衝這一點,牛弘覺得自己都得支援太子。
於是他站出來道:“臣以為,李靖、楊義臣、張定和,皆為猛將,三人早已於沙場證明自己,而魯國公自不必說,生平未嘗一敗,以常勝將軍為統帥,軍心可用。”
一聽這話,蘇威就明白怎麼做了,於是也附和道:
“魯國公居家賦閒也有一年半了,聽聞其身體康健,是完全可以勝任的,此番遠征,乃我大隋傾舉國之力的一場正義之戰,統帥人選絲毫馬虎不得,論資歷威望,魯國公無疑更勝一籌。”
宇文述徹底懵逼了,尚書省左右僕射,都站出來反對他,還捎帶上一個未來儲君,這種形勢下想要翻盤,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皇帝站在他這邊。
宇文述撲通跪倒,老淚縱橫道:
“臣得陛下厚恩,誠惶誠恐,因功勳微薄,常日夜思報,此番擔任行軍元帥,更是臨淵履薄,處處小心,行軍的所需所求,不敢有絲毫懈怠,只期望於攻滅番邦,以解君憂,此番不肯讓帥,非臣貪戀權利,臨戰換帥,乃古今用兵之大忌,臣不讓,是為國為君,非為一己之私利也,望陛下明鑑。”
終究是心腹,楊廣也被宇文述這番感恩的話,感動了。
“愛卿請起,商議國事,不必下跪,你這番由衷之言,朕心甚慰,朕亦不欲換帥。”
好了,楊廣一開口,於仲文、張謹、衛玄、薛世雄也站出來,表示不支援換帥。
他們也有自己的考慮,宇文述當下已經在安排各路人馬的徵調籌備,眼下換帥確實不合適,再者說,一個統帥一個路子,史萬歲如果來了,恐怕會對當下的部署進行一番大改。
而他們幾個認為,不需要再改了。
爭不了帥位,那就爭將位,裴矩又道:
“臣以為,李靖、楊義臣、張定和,皆為先鋒勇將,攻堅需以利器,荊元恆、辛世雄、趙孝才三人,經驗尚淺,不如李、楊、張。”
這三個人領兵打仗,確實不行,因為他們三個是楊廣晉王府的老人,確實跟著楊廣南下滅陳了,但他們當時只是晉王府屬官,沒有統兵作戰,確實經驗欠缺,但是忠心可嘉啊。
荊元恆眼下是右備身府大將軍,以前是楊暕,楊暕被擼了之後,他接任了。
辛世雄和趙孝才,是左驍衛的兩位將軍,其中辛世雄接的是長孫晟留下來的位置,長孫晟那時候去接史萬歲留下的左屯衛,長孫晟死後,左屯衛現在是楊浩。
裴矩也是膽子大,直接順著太子的意思,要換皇帝的人,看似冒險,實際上有一個好處,就是會讓別人覺得,他是真心在為遠征考慮。
因為這三個關係戶,打仗是真不行,有些事情可以讓一片赤誠的忠臣去做,但有些事情,他們做不了,因為沒有那個能力。
這三個人放在大軍裡,其實就是皇帝微操前鋒軍的手段,因為這三個人代表他的意思,宇文述也得顧忌著點。
說白了,此番征討高句麗,是楊廣說了算,宇文述算是半個傀儡。
所以,宇文述也希望換掉這三個人,這就是楊銘的厲害之處了,只不過楊銘沒有想到,宇文述會是宇文求敗。
裴矩這番話,別人就不敢搭茬了,畢竟這是直接左右皇帝的用人。
楊廣也不方便直接回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