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盤大佬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四六八章 換帥換將,家父隋煬帝,圓盤大佬粗,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過了年,征討高句麗就要進入倒計時了,楊銘心知自己身為儲君,老爹又執意親征,那麼他就必須坐鎮京師。
但是,這麼重大且對大隋國祚興衰,有著分水嶺意義的全面大戰,楊銘不插手干預,也是絕對不可能的。
蘇烈、裴行儼、羅藝、梁師都、秦叔寶,這是透過楊銘舉薦,順利進入軍府領軍,將來有望參加遠征的年輕小將。
不要小看年輕人,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短板,但是他們也有年紀大者所不具備的長處。
小將安排了,那麼接下來就是大將了。
歷史上宇文述作為陸路行軍大元帥,可謂輸的一敗塗地,從遼東出去,進入高句麗腹地的三十五萬精銳,全讓他給送了。
這其中有很多原因,楊廣同志的微操肯定是當仁不讓,但宇文述的無能,也不能忽略。
洛陽那邊,韋纖惠的爹韋貞,在門下省,未來遠征高句麗的選將工作已經告一段落,韋貞將那份名單,早早就派人給楊銘送來了。
大名單有二十四人,分水陸大軍二十四位行軍總管,其中九路歸宇文述節制,剩餘十五路由皇帝楊廣親自統領。
這九路為先鋒軍,分別是宇文述、於仲文、荊元恆、薛世雄、辛世雄、張瑾、趙孝才、崔弘升、衛玄。
另外十五路,分別是蘇威、來護兒、周法尚、竇抗、楊智積、斛斯政、韋雲起,劉長恭、麥鐵杖、宇文化及、史詳、屈突通、獨孤盛、郭榮、阿史那大奈。
楊銘從歷史上知道,其實打高句麗的,就是那九路大軍,剩下十五路,來護兒的水師以外,壓根就沒上。
這其中,是有很多原因的,首先宇文述帶走的,是絕對精銳,剩下十五路除了楊廣的禁衛之外,其它戰力堪憂,再者,糧草不夠啊。
一百多萬大軍,人吃馬嚼,傾舉國之力供應,也是供應不上的。
大隋的總人口,目前民部備檔,是四千六百萬人,以男女各半計算,男人有兩千三百萬,老弱再減一半,那就是一千一百五十萬。
而楊廣徵調大軍一百一十三萬,後勤保證民夫兩百萬,共計三百一十三萬,佔總的可徵調人口的四分之一。
這特麼是去打仗?
歷史記載,大隋一徵高句麗,從籌備到戰敗,軍民總體死亡人數在67萬至70萬之間,全國男性勞動力的十分之一,就這麼給消耗了。
還死了五個猛人,麥鐵杖、宇文愷、楊雄、楊達、段文振,損失可謂巨大。
不過這一世,楊雄討便宜了,在京師過的很瀟灑。
九路大軍敗的一樣慘,這其中有一個避不開的因素,就是楊廣同志在九路大軍當中,安排了九名慰撫使,說白了就是招降的。
慰撫使不受本軍元帥節制,直接對接皇帝,以至於高句麗詐降,於仲文沒有上當,但是慰撫使劉士龍出手干預了,他選擇接受高句麗的投降,而於仲文還管不了他。
如果換成高熲和楊素,說不定就敢陣前抗命,但是於仲文沒有這個膽子,雖然他爺爺於謹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正統的關隴集團出身。
結果呢,中計了,讓高句麗給陰了。
而韋貞給楊銘的這份名單當中,九名慰撫使赫然在列,劉士龍的名字更是扎眼。
楊銘其實能夠理解,因為裝逼的最高境界,是在活著的人面前裝逼,而不是死人,老爹設定慰撫使,其實是認為高句麗鐵定會投降,而他要在高句麗王及百官面前,裝這個比。
所以楊銘不但要干預九路大將人選,還要把這九個慰撫使給劃拉掉。
但是要做成這兩件事,其實是無比艱難的。
他可以給中樞一些大佬寫信,讓他們出面幫忙,但是這樣一來,太子遙控洛陽朝堂,會遭老爹猜忌,於己不利。
再者,這九個人,不好換,要麼是資格老,要麼是皇帝心腹,要麼就是宇文述用著順手。
既然九路大軍交給宇文述節制,首先就得考慮到宇文述的調派指揮,下面不聽話,宇文述還怎麼領軍?
楊銘這段時間,就一直在因為這件事頭疼。
如果是他親征,高句麗滅定了,可惜沒有如果。
可他現在又去不了洛陽,否則單靠他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改變很多事情,甚至能把宇文述的行軍元帥給他擼了。
眼下的大隋軍方,比宇文述資歷更高的,確實沒幾個了。
軍中是很講究資歷威望的,對士氣至關重要,主帥人選威望不夠,下面計程車卒軍心都不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