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部分,足跡,淘氣,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9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理查?羅伯遜的來信,“我是一個對現代中國的成就深為欽佩的人,現在向你們寫這封信。最近我在中國作了為期兩週的訪問,剛剛回到美國。所到之處,中國人民的生氣勃勃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我相信到了2000年,四個現代化一定可以實現。但是我必須承認,對外國人的優待和對中國公民的歧視這種不平等的待遇使我深感不安。我指的是對非中國公民發行的外匯兌換券。憑這種外匯兌換券,外國人可以在特殊的旅館住宿,在特殊的餐館就餐,在特殊的商店購買東西——所有這些特殊的地方一律不接待中國公民。這種制度使人想起19世紀時清政府給予外國人的特權。此外,那些專為外國人設立的特殊的等候室等等也似乎是不必要的。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對這些特殊待遇感到不安,這些特殊待遇會助長並加深優越感和自卑感。我強烈主張對此給予重新考慮”。

外匯券:曾經的特權(2)

Starck教授在自己的書中將此雙貨幣制度描寫為“令人質疑的”和“有害的”。“外匯券貶低了官方貨幣的價值並鼓勵了黑市交易”,他寫道。

但是,大陸居民仍然試圖用各種辦法來獲得外匯券。自20世紀80年代起,越來越多的中國居民開始走出國門,出國留學或探親,他們需要外匯券來換美元,甚至連學生們考託福的報名費也需要用美元來交。對外匯券和美元的強烈需求直接催生了整整一代倒匯者——俗稱“黃牛”。

黃牛

整個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外國人在北京或者其他中國主要旅遊城市聽到的最多的招呼也許是“換錢嗎?換錢嗎?”黃牛們冒著坐牢的風險在大陸居民對外匯券的渴望和外國人對人民幣的需求中找到了商機。有了人民幣,外國人就可以在任何商店和餐館消費;而人民幣和外匯券的價差使倒匯成為利潤豐厚的職業——儘管這是非法的。

1994年以前,中國的匯率制度也是雙軌的。一個是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的官方匯率,大概在1美元兌元人民幣,另一個是企業外匯市場匯率,當時大概在1美元兌元人民幣。只有大約20%的外匯交易是按官方匯率來進行的。1994年1月1日,這一雙軌制度被廢除。

但在雙軌制廢除以前,個人可以用外匯券按官方匯率換美元等硬通貨。如果人們手裡只有人民幣,那麼他們只能到黑市上換美元。通常,黑市的匯率比為企業服務的外匯市場價格還要高,常常是1美元約兌9元人民幣。跟美元的黑市匯率相對應,當時外匯券的黑市價通常是130元人民幣換100元外匯券。

黑市的交易常常是在陰暗的小巷裡進行的,要不就是在自由市場的攤位後面。進行交易時,雙方都會警覺地看看對方身後是不是有警察的身影。一旦交易完成,黃牛們迅速將外匯券換成硬通貨再賣給急需美元的大陸居民,而外國人則拿著他們非法得來的人民幣享受出入任何餐館和商店的自由。

興旺的黑市買賣迅速蔓延到了全國。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昆明等旅遊城市都能看到各式黃牛的身影,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他們日夜守候在繁華的商業區或旅遊賓館附近,等待商機的到來。而與此同時,在中國銀行的分支機構外面也總能看到黃牛們攔住任何一個他們認為有可能成為他們顧客的行人。“要外匯券嗎?”他們常常會主動地問。

甚至在央行宣佈1994年匯率並軌、停止發行外匯券後,黃牛黨也沒有銷聲匿跡。大陸居民仍然沒有官方渠道去購買美元,而對美元的需求越來越高,於是黃牛們依然能找到生存的空間,只不過他們的問題從“要外匯券嗎?”改成了“要美元嗎?”

直到1998年中國開始逐漸放開個人購匯,情況才開始有所改變。當年,外管局規定個人因私出境一次可購匯2000美元。2003年9月,這一額度提高到個人因私出境6個月以內為3000美元,6個月以上為5000美元。2005年8月,上述個人購匯額度分別被提升為5000美元和8000美元。

從2006年5月1日開始,中國實施了年度購匯管理制度。居民每年可購買2萬美元外匯。這一額度在2007年2月1日提高到5萬美元。

隨著中國居民購匯額度的提高,一度紅火的黃牛生意一蹶不振了,黃牛們不得不另謀出路來維持生活。

收藏

需要轉型的卻遠遠不止黃牛們,友誼商店和免稅店同樣面臨著考驗。這種特殊商店中有很多已經轉為普通的百貨店,儘管一些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兒子與情人

冷如冰

少爺,別太放肆

西門線上

對酒當歌

天馬行空

孔子密碼

猜火車

紅嗩吶

炒作

請不要在組織裡談戀愛[綜鬼滅]

天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