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9部分,朱門風流,知恩報恩,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詹事府。其他人的東西我都還給了他們,這是你的。”
得知是這麼一回事,張越不禁覺得匪夷所思,險些認為那人是錦衣衛的內線。可想想袁方手底下的人必然不會這麼不濟事,他也就打消了這念頭,但仍是疑慮重重。然而,就當他收好了這一沓東西,預備好好道謝一番時,鄒濟卻又咳嗽了起來,好半晌才再次開了口。
“想當初你缺席翰林院館選,卻又作了一篇絕妙好文,我那時候還驚歎了一陣子,但之後你只是用心時務,再沒有這樣的文章出世,就是寫東西也不過是些札記隨筆,我也就只以為你那一次不過是偶然。若不是這幾天仔仔細細看了一番,我竟是看錯了人。說來也是,杜宜山昔日精於詩詞,文筆亦是精到,隱居多年只教導了你這麼一個弟子,怎會尋常?只不過,其中幾篇文章和你當初的尊經閣記一脈相承,文字固然是好的,可將陸象山與朱子並提總是有礙的,切不可譁眾取寵。”
揣著這一番善意提醒,張越回到兵部衙門就立刻處理掉了這些草稿,心裡不禁苦笑連連。他自然知道鄒濟所指的那幾篇文章是說自己粗略記得的王陽明名篇,只是自己原想藏著的東西卻讓人看見了,實在是陰差陽錯。只不過鄒濟已經一把年紀,這些草稿也已經收回,因此他也沒有太擔心。畢竟,如今這些東西流傳出去對於他來說太早了。
這天果然是散衙早,張越去武庫司司房找萬世節的時候,卻愕然發現某人早就沒影子了。想起萬世節孤身在京,如今不是先去了杜家,就是去了新房準備,他便沒往心裡去,當下就匆匆出了衙門。等到和家裡來接的人會合之後出了衚衕,他就聽到街頭一角有人在叫自己,細細一打量就認出了那個身量極高的少年,連忙一夾馬腹趕了上前。
昔日的少年孟韜如今已經竄得老高,看上去頗為英武,此時相見便深深一揖行禮。等到張越跳下馬來雙手將他扶起,他方才直起腰來。
“張三哥,謝謝你讓小五姑娘特意來提醒我們哥倆。我和四姐五弟商量了好些天,最後決定還是聽你的,今天我已經去保定侯府見過二嬸孃了。”想起昔日大夥兒在一塊無憂無慮的情景,孟韜不由得攥緊了拳頭,隨即鄭重其事地說,“我知道這些年你一直都在照拂咱們家,雖然這回不應該再麻煩你,可是我和五弟若一走,家裡就只有一個未成年的弟弟算是男丁了,二叔父畢竟事務繁忙……”
孟家兄弟肯聽自己的,張越自然鬆了一口氣,想也不想就點了點頭:“你們哥倆安心在軍前立功,這邊能照應的我自然會照應,只管放心。”
得到這麼一句承諾,孟韜只覺得僅有的一絲擔憂也無影無蹤,遂再次深深一躬到地。他已經不小了,已經到承擔家裡大梁的時候,已經打落谷底的孟家能否翻身,便要靠他自己,就是保定侯府也幫不上多大的忙。這是男子漢大丈夫的事,容不得半點退縮!
張越既然答應了,那便是千金一諾,他還有什麼可擔心的?
第十三卷 山陵崩 第027章 端午節的異樣音符
雖說已經年紀大了,但逢年過節,裘氏還是更喜歡親自動手,這一回更是給張越準備了整整一個三層食盒的粽子。豆沙粽、香菇粽、蓮子粽、赤豆粽、綠豆粽、白米粽……一色都是用一片小箬葉包成,不過兩個手指頭大小,青翠碧綠異常可愛,而且都是全素。張越接下謝過之後,又到書房中見了岳父杜楨。對於杜楨提到的撤軍之事,他自然是直言不諱。
“岳父,安南雖說在唐以前一直隸屬於中國,但畢竟之後一直因為在邊陲而不服王化。皇上派兵之初,因為安南偽王無道,安南百姓不少都是極其高興的,可因為大明將安南直接變成了交趾布政司,而且派在那兒的鎮守太監馬騏又胡作非為,那些叛黨有了可趁之機,又煽動百姓,所以常常一呼百應。如今黎利雖說被擒,可要知道,英國公之所以在平安南之後三次出鎮,正是因為叛亂的土官實在是層出不窮。一朝小安不但要調回大軍,而且還要調回黃福尚書,實在是短視了。”
“你說得沒錯,但我看楊勉仁和金幼孜的意思,這交趾乃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駐軍消耗重大,戶部連年供給已經吃不消了。”
見張越要說話,杜楨便擺了擺手,臉上的表情更加肅重:“皇上自然是不會想著丟掉這塊地方,但難保以後如何。長治久安不能只靠黃福尚書一個人,也不能靠你們張家一門,必須得有一個長遠策略。你之前提過交趾的軍略,如今不妨再好好想想籌劃一下,此地有何用,如何長效安撫,如何派官如何鎮守,這一條條再整理一遍,我再和你參詳參詳,到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