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33部分,興唐,恐龍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水,欲得必有付。因此我想,不以誠待人,人何以誠待我?我昔日讀漢文帝與尉佗對答書,零涕以下(這兩文為何也不收錄古文觀止?)。若不是漢文帝以誠待夷,何來漢朝南疆的平定?”
在座的,幾乎就沒有人沒讀過這二文的。
“唐朝疆域廣大,胡蕃夷佔的地域人口數量很多。胡蕃臣服,國家才能平定。若是朝廷心中鄙視,胡蕃又如何臣服?因此我在青海說過,只要忠於我們大唐,漢胡一家,何分彼此,彼之妻子,乃是我的妻子,彼之親朋,乃是我的親朋。我朝待之以誠,若不服之,王師必伐,也是正義之師。諸卿,意下如何?”
這又是唐朝的一大課題。
唐朝疆疆很大,自古從未有之。然而西南有南詔,嶺南同樣多有夷人,遼東更亂,有高麗人、鞋鞠人、契丹人。漠北更不要說了,有鐵勒人、突厥人、結骨人、都播人,西域也有,突厥人、昭武九姓,以及其他各部。時叛時復,說句不好聽的,成了唐朝的一塊雞脅,食之無味,丟之可惜。朝廷用了羈廉的方法治理,可是收效也不大好。
這也不是李威所希望的。
這一議,很重要,但肯定不指望有什麼明確的解決辦法,眾人又是一陣嗡嗡地議論。
李威主動說道:“我還有一些想法,今天不早,暫且不議,改日我將它細細思付出來,再作商議。”
一起稱妥,但諸臣中還有一些胡臣蕃將的,一個個眼興閃動,興奮不己。
李治眼睛不大好,武則天眼睛卻是很尖,蹙了一下眉頭。僅是籠絡人心,這個兒子比自己並不遑讓多少。她想的是權利,李威卻想是的國家。不管成與不成,這一句話傳出去後,對國家邊疆穩定,就會產生無可比擬的作用。
大動作了!
這時候離下值尚早,竟然連細商的時間都沒有,可見皇帝要講多少事情?
李義蛟忽然用手帕擦著眼淚,劉仁軌低聲問道:“李相公,怎麼啦?”
“臣是喜啊,不知道戴相公與張相公看到陛下今天的樣子,會有什麼感想?”
劉仁軌也是唏噓,自己爭來爭去的,都成了首相,還有什麼好爭的,不就是爭大唐未來有一個好皇帝嗎,終於盼來了。
兩人感慨萬千。
李威沒有理他們,繼續往下說道:“關於如何治理國家的,太宗皇帝曾留下《帝範》十二章,太上皇如數執行。剛才我與太上皇一道上殿,還說過一句話。這十幾年來,這麼多天災人禍,國家平穩,兒臣心中仰慕已久。”
李治微微一笑,雖然心中很不開心,可馬屁還是吃的。
不但如此,這句話也是隱隱的一個定位,既然繼續捧抬自己,大約不會在以後做下不逆的事。
“還有母后的十二言,也是切中時弊之舉。”其實十二言根本就沒有執行過多少,也沒有官員當作一回事。只是後來的武粉們,拼命吹捧出來的。其中大多數於其說是建議,不如是武則天收攏人心之舉。對國家貢獻,遠遠不及李世民的十二章。但也要母親開心一番,怎麼辦呢?已經做了皇帝,他們是父母,不能虐待,也不能繼續僵持,只好使寒冷的關係回溫。再拍一下馬屁。
李義蛟也沒有反對。其中過節他也懂的,反正做了皇帝,不需要再爭。更多大臣則長出一口氣,這一表態,太子有意委屈求全,是在主動修復關係,國家大約不會再亂了。
武則天則在心裡想到,這孩子,又在給我糖吃了。不大相信的,這些年,一會兒喂糖果,一會兒動用小刀子。但在登基之日,捧抬自己,還是很高興的,嘴角露出微笑。
“太宗皇帝說過納諫,太上皇說過要廣開言路,母后說過廣言路。昔日蜀漢賢相諸葛亮也曾說過,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孔夫子問道於老子,言三人同行,必有我師,聖人如此,我輩敢妄自尊大乎?”
這也是他的本心話,前世就是一個小講師,一個月拿三四千大洋的小白領,還是那種很低階的小白領,現在一下子做了皇帝,想肯定想的,那一個人不想做皇帝?可心中還有些慼慼不安,因此也從內心處,想大臣群策樣力。並且也是這麼做的,在青海,他就是有什麼想法,也多次徵詢各個將領的意見,補漏拾遺。
可大臣不這樣想。
“好啊,陛下,說得好。”李義蛟讓李威這一句說得熱血沸騰,終於失態地喊道。
但沒有人一個說他。
今天李威登基,氣度揮弘,言語有理有節,雖然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讓太上皇最後禪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