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2部分,興唐,恐龍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一條小道,下達鬼半島,與人一樣,也有半島,但三角尖傾向東南,過了砥柱後才折向東北的,水流向南岸激打。而且與人半島不同,人半島幾乎從人西側就開始拉開,鬼半島卻是從鬼末端幾十米處才開始猛然伸出,形成一個直三角。水流又急,所以船舶一旦從鬼而入,就算湍流中駛過,也百分之百撞上鬼半島。神也不行,神水流湍急,因為河水向南傾折,出了神正好對砥柱撞去,或者只能繞過砥柱之yīn,而砥柱之yīn有無數的礁石。所以只能從人航駛,還有一線生機。
沒有辦法騎馬下去了,只好牽著馬匹,來到鬼半島,沒有看鬼半島,卻轉到棧道上。因為這一出事,下游的船舶都停了下來,棧道不是很擁擠,但陝州相關的官員一起進諫道:“殿下,棧道居於危崖之上,下有滔滔急流,殿下乃千斤之軀,不可。”
“連孤走一走都危險了,這些縴夫日夜拉縴,如何使得。孤危險了,就是你們這些官員失職!”
看到出事,心中不開心的,說話就帶著火兒。
幾個官員皆不敢吭聲,為了便於管理,這一段河流兩岸皆是陝州管轄,河南正是陝州的州府所在陝縣,河北則是平陸縣。也就是說,三漕運全境都在在陝州管轄範圍之內,想推託責任,都無法推託。
來到那幾十個縴夫面前,因為害怕,這些縴夫只是拉著石環一個勁地嚎哭,連這行人過來,都當沒有看到一樣。當然,每天面臨著死亡的威脅,縱然是李威,也不可能讓他們感恩戴德的。
李威也是無奈,不能因為死人,斷了漕運。那麼死的人會更多。
勸慰了幾句,對太子沒有好感,也沒有惡感,有的縴夫終於停下恐懼,開始jiā談起來。拉縴的縴夫主要是兩種,一是自願前來的,價格高,有的百姓因為貧困,生投無路了,雖然知道危險,不得不為。可這批百姓終是少的,現在餓死人有的,但不是很多,為了漕運,官府只好強迫百姓前來拉縴。朝廷的慣例,一丁一年是二十天的徭役,可因為拉縴,還有府兵,還有其他的種種,兩岸百姓每丁幾乎每年服徭役的時間長達四五十天。這倒在忍受範圍之內,但一大半用在拉縴上。只要是村寨大一點,有一個幾百戶人家的,這幾十年幾乎每個村寨都因為拉縴而死過人。有一點可以證明,洛陽不談,鄭州六七萬戶,三十多萬人口。汝州近五萬戶,二十多萬人口。汴州近十萬戶,人口有五十多萬。而陝州面積與這三州相當,一度因為地形重要,設立大都督府,轄領陝、鼎、熊、函、谷五州,卻只有近三萬戶,十三萬百姓不足。再說比例,其他各州一戶人家,拋去逃匿的人口不算外,比例達到一比五點幾,六點幾,陝州只有一比四。就連面積更小,幾乎全是山區的虢州還有兩萬來戶,比例相當,人口相差不大。但面積與地形呢?
還有少數是部曲與犯罪的罪犯服役。
這些人皆是心有不甘,又因為貧困,許多人體力不支,剛才繩子繃斷只是一點,大多數是因為這些人力不足或者不願用力,導致船拉不上去,甚至激流衝船舶倒駛或者側翻,連帶著其他的縴夫都被拽到河中。
又一件件地將失事說了出來,成了一部慘不忍睹的血淚史。
陝州的劉刺史低聲道:“臣也覺得境內百姓之苦,可是有漕運,陝州還會繼續苦下去。”
說到這裡,連眼睛都皺上去了。其實如果不是漕運,離東都又近,夾在兩京之間,不全是山區的,除了中條山與崤山外,也有許多地方是平原地帶,又有許多河流入黃,便於耕作。不算是貧瘠的州府。
可有了漕運陝州只能苦下去,一年來往的糧食加上鹽以及其他物資,達上幾百萬石,也就是說過往的船舶一年幾千艘,運糧的高峰期,一天有上百艘的船舶來往。還不算客船與其他的小型船舶。最高峰的時候,僅拉縴的百姓就必須要有一兩千人之眾。
李威沒有說話,默默聽完後,來到鬼半島,然後盯著那個砥柱。上面還有幾行大字,是李世民經過這裡寫下的,當時漕運不多,民眾不以為苦,李世民驚於這等景象,寫下仰臨砥柱,北望龍茫茫禹跡,浩浩長ūn十六個大字,命魏徵勒夫刻於砥柱之上。
站在這裡,更看得清晰,三水流匯合之後,因為急湧,帶著一道道花,正對著砥柱衝去。三峽前世也沒有去過,又有三峽水庫,大約看不出來了,現在有三四丈高,估計宇文愷多少鑿去一些,不然更高。圍也有數丈,很象一顆獠牙,半月形立於黃河當中。
而且十分陡峭。
不說沒有這個技術,就是有,想在上面站多少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