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右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部分,我們的演藝生涯,左思右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煥之、李群口述:觀忘“魯藝”(4)
可能是到42年,41年就開始了,把收集來的許多民歌的稿子進行整理,分類。我們組織了一個程式設計小組,成員年輕有為,像杜矢甲呀,幹學偉呀,把材料分類編一編。後來出了10種叢刊,有《秧歌集》,《器樂曲集》,《秧歌鑼鼓點》,《陝甘寧邊區民歌第一集》,《郿雩道情集》等,都是油印的。編了民歌集數種,如《江浙民歌》,《秦腔音樂》,《綏遠民歌》,《山西民歌》,出了好多集。
李群:秧歌運動以後,學習民間音樂就提得很重了。大家都很自覺,很有感情地投入這樣的工作。
李煥之:座談會開完以後,毛主席還到“魯藝”去做一個報道,那是在5月30日。
李群:就在那個會上提出來,說讓我們要走出“小魯藝”,邁開雙腳走到“大魯藝”去。這話就是毛主席做報告講的話。
李煥之:所以,從那以後就開始更加註重一些音樂群眾活動。就是創作時,更加考慮群眾能接受。42年7月,寫了《七月裡在邊區》大合唱,然後接著42年底10月開始搞一些秧歌了。到1943年春天,秧歌運動就開展起來了。
秧歌運動當時成為我們這個學院活動的一箇中心任務。那個時候教學方式也改變了。因為整風運動開始以後,好多正規的課,也都不能夠正常進行了。有很多的政治學習,佔了一些時間。所以有些音樂活動就跟工作接不起來。每到一個什麼節日,就創作一些新的作品。假如朋友來了,幾位朋友就搞一些這種作品。呂驥從前線回來以後不久,賴星就去了。他也去了音樂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