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波門小書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90章 儒林之事落幕,西北傳來捷報!,朕非漢廢帝,凌波門小書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石渠閣那一日之後,人們就都知道孔安國來了長安城,而後孔宅就比平時更加熱鬧,訪客一日多過一日。
但是,孔安國足不出戶,更謝絕了所有的訪客,只在屋中參詳天子派人送來的《聖訓正經》。
一連多日,有所感悟,也想與人訴說。
現在聽到韋賢發問,覺得有必要多說幾句。
“韋公,老朽老了,恐怕不能苟活太久,以後未必能再來長安城。”孔安國笑著說道,未見悲色。
“孔儒何出此言啊,你乃儒林巨擘棟樑,應該保重。”同樣已是風燭殘年的韋賢不禁也有幾分悲傷。
“韋公,你我皆是古稀耄耋之年了,也都知道那一日終將是要來的,不用迴避。”孔安國平靜說道。
“孔儒看得通透,我自愧不如。”韋賢嘆氣謝道。
“既然不能再來長安城,那我想給長安儒生留幾句話,還請韋公代為轉達。”
“孔儒賜教,我定然通傳儒林,絕不敢有一字錯漏。”韋賢連忙說道。
“如此最好,老朽先行謝過了。”孔安國再行禮道。
“孔儒多禮。”
兩位老人一來一回推讓了好幾個來回,孔安國才緩緩地說起了自己對儒生們的贈言。
“那一日在石渠閣,天子最打動老夫的言語,莫過於那一番小人儒和君子儒的論斷。”
“倘若老朽能夠返老還童,那麼一定會選擇去當一個君子儒,而不是當一個小人儒。”
“所以,老朽以為,這天下的儒生,不管年歲幾何,都應該當君子儒,而非小人儒。”
“除此之外,還有就是那石渠四句,望天下儒生,能謹記於心,以此作為立身準則。”
孔安國的這幾句話,讓韋賢和孔霸感到有一些意外。
他們現在雖然已經接受了石渠閣辯經的結果,但是心中仍然有些不平。
畢竟,他們是天下儒生的楷模,有些道理雖然都能聽得懂,但是一時半會想要接受卻沒有那麼容易。
更何況是向一個年輕的天子認輸呢?
沒成想站在儒林最高處的孔安國,竟然已經接受了這個結果,更似乎認可了天子。
“韋公如此看著老夫,是覺得老夫過於阿諛了嗎?”孔安國毫不在意地問道。
“實不相瞞,我亦覺得陛下所說之言振聾發聵,讓人茅塞頓開。”韋賢說道。
孔安國點了點頭,就接著往下說去。
“如此就好,韋公深明大義,定然會明白老朽為何會有此言的。”
“縣官才學勝過你我,雄心壯志勝過你我,真知灼見勝過你我……既然如此,縣官所言……”
“我等儒生不僅要聽,更應該跟著做……只要真的能富民強漢,我等又怎麼能反對呢?”
“縣官一言,頂我等萬言。”
話雖然說得透澈,但富民強漢這幾個字實在太遙遠了,孔霸和韋賢雖然心有嚮往,卻也有一些模糊。
孔安國看到二人若有所思,知道他們還有疑惑,停頓了片刻,才又接著往下說去。
“在《聖訓正經》中有一部《禮記》,其中有一篇名為《禮運》,又有天下為公一段,可以為你們解惑。”
《聖訓正經》雖已經發了下來,但並不是人人都能參透,孔安國卻已經看了那麼多,這讓韋賢又是佩服。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陛下要的應該就是這大同天下吧。”
孔安國說完最後一句話之後,沒有多言,而是讓兩個“晚輩”思考了起來。
三人之間沉默了片刻,孔霸和韋賢似乎也有所領悟,不由自主地點了點頭。
“孔儒所言,讓我亦有所得,我會將此言傳聞於長安儒生的。”
“如此甚好。”
當下,三人再也沒有多言,又是一番行禮之後,孔安國和孔霸就各自上了車。
隨後,整個孔氏的車隊,就如來時一樣緩緩地離開了城門,向著東邊駛去。
韋賢駐足原地,看著車隊逐漸遠去,卻久久沒有離開。
作為一個儒生,孔安國所說的一切,韋賢都已經明白了,也覺得甚是有理。
但韋賢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