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97章 改制行九品,季漢大司馬,周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自南漢建國以來,劉備時常與霍、葛、法三人深論兩漢政治制度的得失。 霍峻除了與劉備痛批無能昏君外,也時常思考季漢應當施行什麼樣的政治制度。畢竟季漢雖自語復興漢室,但不代表季漢必須要復行兩漢舊制。 霍峻站在歷史的長河上,可知三國南北朝前承兩漢,後銜隋唐。 在這關鍵的變革時期,華夏正處於歷史上最為混亂的魏晉南北朝,幾百年間世家大族互相登場,各國君侯輪番更替,制度不斷修正,最終誕生出繁榮昌盛的隋唐帝國。 今時三國被南漢北魏所取代,霍峻作為季漢的執政者之一,深知未來歷史發展的潮流,但身處時代洪流中的他,又時常感覺無從下手。 欲用更利於中央集權的科舉制,但無相應的文化土壤。且即便弄出了後世成熟的科舉,透過科舉而入仕的官吏,除了中樞多是無官可任。 為何無官可任? 無他,兩漢時期州郡長官擁有地方人事任命權,如別駕、主簿、功曹等官職的任命權在長官手上。 因而在朝廷官位有限的情況下,州郡輔官的人事權又被地方長官所掌握,朝廷如果採用科舉制,必然會產生冗官問題,且部分士人也會傾向被州郡徵辟,這樣則就形成央地的人才矛盾。 當霍峻明白這點之後,他轉而深思察舉制與科舉制的不同。 然欲深究二者不同,需要仔細去思考下察舉製為何會出現? 漢承秦制,故西漢早期的官吏,來自於西漢初年的軍功集團。當天下承平,軍功集團進入衰老期,無後繼之人。及至武帝時,因軍功集團退出政治舞臺,他必須尋找新的一批人才,去擔任官吏,維持帝國的運轉。 這般之下,漢武帝根據文、景二帝遺留的下來的政治傳統,推行察舉制,讓地方郡國推舉出色的人才到中央。故而察舉制的本質,實際是中央向地方要人,郡國向朝廷輸出人才。 中央作為被接受方,人才質量上非常難把控。郡國不僅是人才提供方,同時還是裁判,擁有評價人才好壞的權利。 當太守與大族勾結,那麼則就出現既是裁判者,又是參與者的情況。中央成為受害方,無論人才垃圾與否,他都需要去接受。故而中央為了分別人才高低,唯有內部自我甄別,或是懲治郡守 推舉到中央的孝廉到地方任官,必會照顧舉薦他的太守子嗣,或是姻親故舊。幾百年下來,必然如樹枝般分叉開來,從中央盤踞到地方,這便是兩漢門生故吏之現象。 曹氏父子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實際上就是新瓶換舊酒,換湯不換藥,且加強了地方士族的話語權。 當司馬懿意識到地方權利膨脹,為了增強中央權利,則就把裁判權弄到中樞。由於缺乏明確的標準,及西晉立國不正,則就形成了盤踞中樞計程車族門閥。 科舉制,本質上是讓中央掌控裁判權,自己成為人才的供應方,及人才接受方。削弱地方在人事權上的話語權,阻止出現門生故吏的現象。 為了讓更多人才有官職可任,或是說不讓人才被地方官徵辟,中央則要將州郡的人事權剝奪走。當地方官無法任命輔官,人才為了出仕,他們或被動,或主動,從全國流向中樞。 當霍峻想通這些內容時,他猛地發現季漢欲推行這一系列制度,其之難度不亞於一番變法,中央到地方要完成收權、集權,剝奪那些州郡長官的人事、推舉權。 這些所思內容,霍峻不曾告訴過劉、葛二人,不僅是南漢要以北伐為先,且還因制度超前,暫無具體的行政政策。 當然也與霍峻身份有關,他雖兼領錄尚書事,但因大將之故,不敢插手太多尚書檯的事。 當劉備欲改孝廉制時,霍峻心思活泛起來,他準備嘗試以陽嘉新制為理由,看能否改良季漢的選官制。 是日,霍峻前往至丞相府,與諸葛亮會面。 主堂內,二人隔案而坐,侍女奉上茶水。 諸葛亮輕搖羽扇,笑道:“仲邈當為稀客,今登府造訪,想必有要事與亮相商。” 霍峻笑了笑,問道:“孔明,可知陛下欲讓你我整改察舉制乎?” “略有耳聞!” 諸葛亮沉吟少許,說道:“左雄新制,考茂才、孝廉虛實才幹,觀其才能以分優劣,分類科考,當是為良政。” “我之意不僅於此!” 霍峻向諸葛亮吐露心聲,說道:“自中漢之末,張角舉黃巾起事,天下州郡握兵持權,視為封君諸侯。董卓亂政之後,群雄割據,幸君上起事,與曹操共平天下。” “陛下以孔明任丞相,孔明有聰明睿智之才,夙興夜寐,無一日之懈,遂有分都尉掌兵、取司鹽錦鐵等之良政。漢室能有今下之盛,多賴孔明之功。然當下法制,襲承兩漢舊弊。若不興除,恐季漢將重蹈覆轍。” “昔戰國亂世,秦王以商君變法,遂有秦皇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六國,重建寰宇。前漢承秦之舊制,高祖以郡君分治天下;後漢承改前漢舊制,收兵集權於君上。我漢襲而改之,但根本不變。”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