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冷如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部分,大話國人:易中天文集 第五卷·閒話中國人,冷如冰,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況下,母親總是親自下廚,至少也要親自安排、主持、指揮。在這種家宴上,如果邀請某一外人共食,則是很高的待遇,也是很不見外的表示。這個外人,便被視為“家裡人”,視為“兄弟”,成為這家人的“鐵哥兒們”。
所以,家宴,便歷來是中國諸多宴會中最重要也最具真情的一種。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的那一次家宴,幾乎無論在哪一個家庭,都是一件大事。這時,分散在各地的家人,都要千方百計趕回去吃“團圓飯”,弄得我國的交通每到春節前後便格外繁忙。政府必須全力以赴,來安排處理“春運”事宜,以保證家家戶戶都團團圓圓。
說起來,所謂“年夜”,也不過就是一個夜晚罷了;而只要能團圓,又何必拘泥於哪一天?但這一回的家宴就是特別重要,因為它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對前一年已然存在的血緣關係,是肯定和確認;對後一年將要延續的血緣關係,則是預約和重申。不難想象,在北風凜冽大雪紛飛的除夕之夜,一家人團團圍定一張圓桌,舉筷共食,舉杯共飲,親親熱熱地吃上一頓好飯,那真是其情也切切,其樂也融融!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三 請客吃飯之謎(1)
革命不是請客,就是吃飯
既然血緣關係就是“食與共食”的關係,既然“兄弟”就是“吃同一食物的人”,那麼,要想把非血緣關係變成血緣關係,和別人變成“哥們”,最便當的辦法就是和別人“同吃一鍋飯”。如果上帝給了你這種機會,比如在一起工作、開會等等,固然是你的福分;如果無此機會,也不用著急,因為你還可以請客吃飯。
中國人最愛請客吃飯。
中國人請客吃飯的理由、藉口、題目和機會很多。公司開張啦,會議閉幕啦,外賓參觀啦,記者採訪啦,諸如此類的事情,固然都少不了要請吃一頓;即便尋常百姓家,逢年過節,紅白喜事,老人做壽誕,小孩過生日,誰家不請,哪個不吃?如果升了職位,長了工資,搬進新居,走出國門,三朋四友七姑八姨也都會堂而皇之地要求你請吃。人來了要“接風”,人走了要“餞行”,有事要“嘬一嘬”,沒事也要“聚一聚”。趙家請了王家請,吃了張家吃李家。咱中國人,大約是世界上最愛請客吃飯的民族。
似乎很少有人想到這裡面有什麼文化上的原因。
照一般人想,請客吃飯,當然是有好處或有求於人。沒有好處,有事沒事的,天天請客吃飯,那不叫犯病,也叫犯傻。中國的事是有些怪。一些事,在辦公室、會議廳、談判桌上講不成談不通的,餐桌上卻一談就通。再難辦的事,只要到了酒桌上,就好說好商量。正所謂“筷兒尖尖,碟兒圓圓,酒杯一端,政策放寬”。所以,好些個事情,就非得靠請客吃飯去解決不可。
這辦法不但小民們要用,有時候皇帝也要用。比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中的宋太祖趙匡胤就用過。趙匡胤這個皇帝,當得有點來路不明,是他手下的將領,趁著七歲的娃娃皇帝周恭帝孤兒寡母地坐不穩江山,一夜工夫擁立起來的。具體做法,則是在他駐兵陳橋時,突然闖進驛館,把一件事先準備好的黃袍,七手八腳地披在他身上,然後倒身在地,山呼萬歲。趙匡胤的皇位既然是這樣來的,當然很怕別人故伎重演,便請手下握有兵權的幾位大將來吃飯。酒過三巡,趙匡胤端起酒杯,趁著酒色蓋臉,對幾員大將說:哥幾個都是朕信得過的人,就怕你們手下的人,貪圖富貴,也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這幾員大將一聽,連忙趴在地上磕頭如搗蒜,紛紛請求交出兵權。這在歷史上,就叫“杯酒釋兵權”。一頓飯一杯酒,就解除了權臣的兵權,鞏固了自己的政權,這可真是太值了。
其實請客吃飯這事,原本就是極其重要的交際手段和外交手段。中國有個成語,叫“折衝樽俎”。“折衝”是折退對方的戰車,“樽”是酒杯,“俎”是砧板。折衝樽俎,就是在酒宴上克敵制勝,當然高明得很。公元前279年,趙國和秦國的國君相會於澠池(在今河南省澠池縣西十三里)。喝到半醉時,秦王借酒發瘋,要趙王彈小曲兒。趙王在宴會上“拉不下臉”,只好勉為其難,結果被秦國的史官記錄在案,很沒有面子。作為報復,趙國的上大夫藺相如則強迫秦王“演奏打擊樂”,並大聲招呼趙國的史官:記下來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咱們大王敲瓦罐兒啦!這一回,秦國沒有佔到什麼便宜,趙國則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所以回國以後,藺相如的官位,就排到了武將廉頗的前面。
三 請客吃飯之謎(2)
打仗在餐桌上,政變也在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