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部分,瞧,科比這個人,浮游雲中,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外的事“能推則推”的我們,這次卻欣然地接受了出版社的盛請。
我認為科比的人生之路確實有值得人們品味的地方。曾經的科比,就是這樣一個渾身充滿著矛盾的人:當我們把他視為神,他卻在仰視著世界;當我們把他視為人,他又在俯視著世界。在球場上,他是一的只孤獨的鷹;在人生路上,他是寥落的舞者。他被世界誤解,首先是因為他誤解了世界。他縱然有矢志不渝的雄心壯志,但靦腆的性格卻妨礙了他人格的健康發展;他有自己的一張嘴,卻把所有的語言只透過籃球進行傳導。他是偉人,卻不曾留下偉人的佳句,最顯著的一句話是:“即使全世界都拋棄了我,籃球會永遠陪著我。”
於是人們把這句話當作了他與世界為敵的宣言書。
於是世界有一半人不想再容他,另一半卻拜倒在他的球技下。
於是你會聽到兩種迥異的聲音:“做人不要太科比。”或“你看看人家科比!”
每一次有科比的比賽,網路論壇都會發生關於他的“戰爭”。百萬甚至千萬的球迷,為這個不足三十歲的男人徹夜樂此不疲。
人們參與“戰爭”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解氣或更來氣(尤其是當幾天後科比的湖人隊在波士頓花園體育館以創記錄的比分差距成全凱爾特人奪冠夢時),卻疏忽了一個更有趣的命題:人生思考,或對照自己。
而今,關於“科比與世界講和”的話題又引發了關於他的新一輪爭議。一方說:講和的科比眼睜睜地看著湖人慘遭蹂躪;另一方說:講和的科比開始真正的成熟了。
究竟誰說得對?這依然是論壇上的事。《瞧,科比這個人》所做的是:還世界一個真實的科比,同時以他的人生足跡的客觀描述,為不止一代的人樹起這樣一面鏡了,一面以科比·布萊恩特命名的多稜鏡子。在這面鏡子裡,你可以用你的人生觀照一照他三十歲以前的人生得失,也可以照一照你自己的人生得失!
是的,正值三十而立的科比,也在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是為序!
孫正平
2008年7月25日
初會艾佛森,感受“孤膽”式英雄主義(1)
瞧,科比·布萊恩特這個人,可以從他和阿倫·艾佛森在2001年NBA總決賽相遇開始。
那是2001年6月6日,費城的新科常規賽MVP阿倫·艾佛森穿過斯臺普斯球館的過道,踏上球場,然後聽見球館穹頂下雷鳴般的“橫掃”吼聲。那是他職業生涯第一場總決賽。球場那一端,金色的洛杉磯湖人們在熱身,每耍出一個扣籃就引來一片尖叫。前來賞光的洛杉磯觀眾們神情輕鬆,興高采烈,彷彿已提前獲悉了大團圓的結局,只等看一段美妙過程。
在他們眼裡,黑色的費城76人猶如困籠之獸,等於已經死了。他們關注的只是,費城在死前所做的掙扎是否有趣?
本來,NBA每晚的比賽,無非是一個兩萬來人觀看的大型鬥獸表演,一群身體素質異於常人的巨漢在那裡戰鬥。
洛杉磯人足有閒情逸致把即將開始的2001年NBA總決賽的第一場,看成一場圍獵、一次鬥獸。他們的信心來自於前一個夏季的冠軍,頭頂懸掛的無數的冠軍錦旗,以及那兩個身披金色球衣並排叉腰而立的傢伙:34號的大鯊魚奧尼爾故意把口香糖齜出唇外以示粗蠻,8號科比在看自己雙手無名指所裹的繃帶。他們倆已經征服了西部的勁旅,把最棘手的疆域劃歸己有,一路兵不血刃,橫掃諸軍若拓荒。對費城,不是戲劇的高潮,而是一個必須有的大團圓結尾。楚歌已作,霸王潰圍南出時,天下已定。至於最後追擊項羽於烏江,只是一個斬草除根的戲碼。
是的,那場比賽,當湖人連得16分,在第一節21比9領先時,全世界都開始這樣想了。費城的旗幟被洛杉磯射來的子彈打成了漏勺,氣勢已洩;湖人差不多可以像鬥牛士一樣放鬆耍幾個回合,然後用彎頭劍解決戰鬥了。
全世界都這麼想,只是,阿倫·艾佛森偏不。
費城先是防守陷阱圍捕獵物,然後是不斷劃過天空的長傳,一眨眼間,艾佛森已經完成快攻跑回半場。湖人單節6個失誤,優勢被費城不斷蠶食;第二節,整個季後賽征途猶如透明的蓋格爾忽然開了天眼得了8分。而阿倫·艾佛森完全不可阻擋,左右翼側遊弋跳投出手如風,任何對位者的跟隨都像慢動作重放。
艾佛森以半場30分的表現警告湖人:使他屈服遠比打敗他困難得多。這時的洛杉磯湖人才逐漸發覺戲碼不對。第四節,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