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擊水三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部分,百年薩特一個自由精靈的歷程,擊水三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體與群體的關係、個人的發展同歷史發展的關係等等,還沒有進入這本書的主題。又如:“否定”是薩特的重要哲學概念,虛無化的實質也就是否定。但是,《存在與虛無》中的否定與黑格爾的否定有著根本區別。黑格爾的否定同時就是否定之否定。而薩特的否定,由於缺乏一種總體化的東西,未能達到這一層次。從這個意義上說,《存在與虛無》中沒有辯證法。
《存在與虛無》是薩特為自己的過去清帳。他在結尾處預言要接著寫一部倫理學著作,專門探討人的價值和自由。十幾年後,這個設想成了另一本書《辯證理性批判》。這是一本關於歷史的構成的人學著作,也是一本辯證法著作。它既是對《存在與虛無》的承緒,又在許多地方揚棄了這書的觀點。《辯證理性批判》很好地回答了《存在與虛無》已經提出的但未能解決的問題,薩特的哲學思想達到一個更新的層面。
第二部 介入(1939…1970)轉折(1939…1945):小說·戲劇(1)
正如他的哲學著作一樣,薩特文學創作方面的主題也是自由。在戰爭期間,薩特完成了他的多卷本長篇小說《自由之路》第一、二卷。在完成中篇小說《一個工廠主的童年》後,應徵入伍前,薩特就開始構思這部長篇小說。他在給波伏瓦的信中說:“我一下子找到小說的主題、內容和書名。你大概會猜得出,主題是自由。”書名最初定為《魔鬼》,第一卷是《反叛》,第二卷是《詛咒》,卷首語是:“我們是痛苦的,因為我們自由!”以後書名改為《自由之路》。
應徵入伍後,在兵營裡除了例行公事,薩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寫作上,首先就是寫這部小說。從戰俘營回到巴黎後,在投身抵抗運動和從事哲學研究的同時,他仍在堅持寫小說。暑期在國內旅行時,他也利用休息時間寫作。一次他和波伏瓦騎腳踏車旅行,吃晚飯時將腳踏車放在店外,突然大雨滂沱。等他們衝出店門一看,車子早被掀翻在地,發黃的泥水捲走了他們的挎包,薩特的《自由之路》手稿漂在陰溝裡,到處都是。他們趕緊把手稿撈起來。
“二戰”結束前薩特已經完成了這書的第一卷《懂事的年齡》和第二卷《延緩》,但他沒有將它們交給出版社,因為考慮其內容,在德國人統治下是不可能出版的。雖然現在他已經是自由人而不再是一個戰俘,但在這個佔領區他仍然是不自由的。只要納粹佔領法國,他寫的小說就是沒有意義的──在這種條件下它們不能發表。薩特以後在他的文學理論名篇《什麼是文學》中把這一體驗用理論的形式充分表達出來:自由是作家寫作的前提,他不能不要求介入的自由。
《自由之路》第一卷《懂事的年齡》以1937…1938年法國生活為背景,這時法國處於戰爭風暴前虛假的平靜時期,一些人還可以幻想有自己獨立的封閉的個人生活,小說描述這些個人的情狀,探求一個人的自由與他人的自由的關係。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可以看成是《噁心》的續篇,但那個孤獨者的形象有了很大的變化,孤獨者的|穴巢已被打破;我們寧可說這裡出現了一個徘徊在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邊緣人物。
小說主要人物瑪蒂厄有一個情婦瑪賽爾。多年以來,他已經不再愛她,但還是每星期去她那裡4次,同她睡覺。她懷孕了,他要她打胎,因為他倆只是同居而從來沒有考慮過結婚。他明知他們的關係已很虛假,雙方相互欺騙,卻仍然因多年前的承諾而繼續維持著。而另一個叫丹尼爾的男子是個同性戀者,他願意跟瑪賽爾結婚,以此來保住孩子,滿足她做母親的願望,同時也改變自己的生活。瑪蒂厄得知此事後想:“難道這就是自由?他行動了,再也無法後退。而我所做的一切都沒有目的,就好像我行動的結果被人偷偷拿掉一樣。為了做出一件無法挽回的行動,我不知道自己能夠付出什麼代價。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到了懂事的年齡。”
這部小說1945年9月由伽利瑪出版社出版。由於小說是圍繞著一個打胎事件而展開,打胎在法國是被視為不道德甚至非法的行為,小說在評論家對薩特大加指責,說他對汙穢之事作自我欣賞。許多人感到小說中的人物行為難以理解。薩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為小說作了辯解:“我想,我的小說人物之所以讓人不舒服,是他們的清醒造成的。他們是怎樣的人,他們自己知道得很清楚,而且他們選擇作這樣的人。如果他們是虛偽或盲從的人,也許更容易讓人接受。”
《自由之路》第二卷《延緩》寫作時間是在第一卷之後,卻與第一卷同時出版。這一卷的時代背景是第一卷的延續,大致在1938年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