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水三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部分,百年薩特一個自由精靈的歷程,擊水三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好看的txt電子書

薩特自我分析這種佔有感,認為是一種移情的表現。他當時是一箇中產階級的兒童,但又一無所有。作為一個兒童,他什麼都沒有,沒有自己的任何東西。從他跟外祖父一起生活時起,他就只是佔有那給他的東西。於是他就處於一種難解的矛盾之中:就一般的佔有而言,他也可以說是富足的,就是說,他有一切東西而不知道缺乏的痛苦;另一方面,他又沒有任何東西,沒有佔有過任何東西。他不缺什麼,但任何東西都不是他的。在現實中無法佔有,那麼就在想象中實現,於是就發生了這種佔有詞語的移情現象。他是以佔有者的身份來投放詞語;對他來說,詞語一開始是一種佔有的工具,只是到後來,它才成為集體交流的手段。薩特最後總結說:“這對我曾是最重要的事情。語言是屬於我的某物,一半是被表示的事物,一半是外在於它們的表示者。‘桌子’這個詞一半在桌子中,一半在我的智謀的工具性的延伸中。” (《作家和他的語言》)

薩特分析自己如此痴迷於文學和寫作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把文學當成了自己的上帝,在寫作中傾注了自己的宗教情結。家中幾個人宗教信仰各別:外祖父是新教徒,外祖母是天主教徒,母親不信仰任何教派的宗教,只是有一種模模糊糊的宗教情感。外祖父和外祖母常常在餐桌上拿對方的宗教信仰開玩笑,雖然不含什麼惡意,在不經意間讓小薩特覺得,任何一種宗教信仰都是沒有價值的。儘管大人們一致決定讓薩特上教堂和領聖餐,但宗教在他心中已經失去了分量,他實際上缺乏信仰。沒有信仰,就會有對死亡的恐懼。為了擺脫這個,他把對於不朽的渴望傾注到寫作之中。他所想象的文學生活實際上是以宗教生活為榜樣,他唯一的夢想是透過文學、寫作來拯救自己的靈魂。

除了這兩個原因,薩特終生以文學為業,還有一個十分偶然的因素:他對外祖父意思的誤解。

小薩特的寫作活動獲得母親的讚賞和鼓勵,她常常將兒子的作品念給大家聽,而大人們也都稱讚不已。但看到外孫越來越痴迷於寫作活動,外祖父開始擔心起來。在他看來,當一個專業作家是沒有出路的,作家中有不少窮困潦倒終其一生的例子。他不希望小外孫走這一條路。由於他一向不強迫薩特做什麼,這次也不打算斷然反對外孫的意向,於是採取一種委婉迂迴的勸誘方法來打消外孫的念頭。

一天晚上,施韋澤將女人們趕出室外,說是要跟薩特進行一場男子漢之間的談話。他把外孫抱在膝上,十分嚴肅認真地同他談了一席話,大意是:他薩特要從事文學寫作,這是毫無疑問的,這本來是很不錯的事情;但作家是一個生活沒有保障的職業,不少著名作家捱餓而死,或者為了餬口而出賣靈魂。為了順利從事文學寫作,他應該另有一個職業,這就是當一個大學文學教師。教書有穩定的收入,還有較多的空閒時間。這兩個方面的工作相輔相成,他完全可以將兩者結合起來。

外祖父說這番話可謂用心良苦。他的本意是,薩特聽到作家困苦不堪的境況後會知難而退,慢慢打消當一個作家的念頭。然而薩特完全錯會了他的意思,以為他是要自己堅持走作家的道路,只是為了保險起見,另外兼顧一個第二職業。

外祖父這樣嚴肅認真地同自己談話,對薩特來說是第一次。以前他倆在一起時總是鬧著好玩,他從來沒有把外祖父的話當真。如果這次外祖父還是跟以前一樣,在說說笑笑當中談及此事,他肯定不會當一回事。但這次談話跟以前完全不同,薩特不禁想起平素外祖父對其子女(包括安娜…瑪麗)的嚴厲命令,那是不得不服從的。因此,他必須當一個作家,這既是他自己的意願,也是外祖父的命令。

年近60歲時,薩特在自傳中回憶說,正是由於他把外祖父的“反話”正聽,在以後的歲月裡,每當他寫作寫累了想歇下來,外祖父的話就立即在他頭腦裡響起,催促著他回到書桌旁繼續奮筆疾書。到現在回顧此事,特別是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不禁想到,自己花費一生心力、夜以繼日地埋頭寫作,花費了那麼多筆墨紙張,丟擲了那麼多寫出的書,其實並沒有任何人請他來寫,這一切僅僅是為了滿足一個早已去世的老人的願望,而這個願望卻是被完全誤解的,不禁讓人啼笑皆非,深感人生之荒誕。

除了立志當一個作家,這種童年的過度閱讀還對薩特成年後的一些生活習慣產生影響。所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長年沉迷於書本,小薩特已經透過圖畫和文字,在世界各地漫遊了一番。很有意思的是,他讀的第一本書的書名是《一箇中國人在中國的苦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兒子與情人

冷如冰

少爺,別太放肆

西門線上

對酒當歌

天馬行空

孔子密碼

猜火車

紅嗩吶

炒作

請不要在組織裡談戀愛[綜鬼滅]

天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