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7部分,猛虎王朝,津鴻一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看丹西一眼:“不過,假如有任何失手,東教廷會堅決否認參與此事,並對一切後果概不負責。”
詹魯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國家,四塞高壁,關隘眾多,易守難攻。
除了累斯頓河的一條支流──洗劍河穿越劍鞘峽谷,於棉鎮附近匯入累斯頓河,跟塞爾王國交界,成為詹魯盆地唯一的一條水路出口外,其餘的國境周沿皆為崇山峻嶺。
數不清的層巒疊嶂,如同一道道巍峨的天然城牆,把富饒而肥沃的詹魯盆地衛護在中間。
這樣一種地形,乃一把雙刃劍,好壞各半。
一方面,任何國家想入侵詹魯,都不得不面對無休止的要塞圍攻戰,必須攻克一座接一座的邊境重鎮,打穿重重關隘,奪佔道道險阻,然後方能殺入詹魯盆地,給予該國以實質性的傷害。
另一方面,山巒阻絕了交通,致使路費昂貴,運輸成本很高,令該地區與其他國家的貿易交往受到了很大影響。
層層疊疊的青峰綠坡,在給詹魯盆地披上一件極其堅固之盔甲的同時,也令其行動不便,經濟發展速度不及其他國家。
歷代詹魯國王為了加強內外部聯絡,為了方便本國用兵走廊,一直都在大力興建驛道商路,愣是劈開雄山,鑿出一條條山道,架設懸橋,把懸崖溝壑兩端連為一體。
經過數百年的開發,才最終形成了蜘蛛網一般交錯縱橫的山路體系,將全國連結成一個統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實體。
不過,盆地除了對經濟發展帶來的不便外,還在人的精神方面深深刻下了自己的烙印。
盆地內富饒的平原區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物產,令人溺於逸樂,安土重遷;周圍的層層天然屏障,對國土形成了堅強的保護,一旦出征失敗,還可以馬上縮回堡壘要塞,容易讓人產生封關自保、閉門守成的想法;在思想上,盆地之人的開拓創新精神相對缺乏,容易偏安一隅,不思進取。這些觀念積澱成一種獨特的文化,又被人們稱為“盆地意識”。
或許,與盆地民族對比最為鮮明的就是海島民族了。生活在島上的民族處於一種開放式的環境之中,他們不可能像盆地民族那樣具有可以逃避的天然庇護所,生活環境造成了他們必須防禦來自海上任一方向的攻擊,對他們來說,全方位的迎戰和進攻便是最好的防守,因而他們更為積極開放,敢於出外探索。
這也是為什麼,東西大陸的兩大島國,魚桑島國和布魯斯王國都極富侵略性的一個重要原因。
隨著文明的發展和道路橋樑體系的完善,隨著詹魯統一後對中央走廊的不斷用兵,詹魯與走廊他國的經濟文化交往也在日益加強,貿易交流也在不斷深化,盆地也正在日益融入一個更大的經濟文化體之中。
不過,歷代先民長期形成的文化心理,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民眾的精神世界。
詹魯盆地中,絕大部分人口聚居於聚寶盆的底部,即以荊棘堡為中心的富饒平原區,只有少數人生活在國境四沿的山地,這些人,被詹魯人稱為山民。
這些山民主要靠耕種梯田、伐木、燒炭、打獵等為生。山民們生長於貧瘠的山區,是富有造反精神的森林之子,驍悍放蕩,暴虐而不服管束,一旦遭到壓迫或對稅賦政策不滿,就會揭竿而起,很令蓋亞頭疼。
應該說,相比塞爾而言,詹魯的戰後形勢要好得多。
塞爾在累斯頓河東岸損失了大半兵力,全國人馬已不足二十萬,要防衛綿長的國境線,非常吃力。而且,塞爾是以平原為主的地區,防禦國土的地利優勢也遠不能與詹魯相比。
詹魯不同,雖然該國也在中央郡損失了十餘萬人馬,但因位於累斯頓河西岸,不是自由軍團的主要打擊對像,主力得以逃離戰場,國內仍有近四十萬大軍可供調遣。
這些軍隊,加上一系列的天然險阻和防禦要塞,使得該國的底氣要比塞爾足得多。
當然,戰敗對該國的影響也非常之大。損兵折將、威信大損不說,財政狀況更處於持續的惡化之中。
鉅額戰爭賠款加重了民眾的負擔,軍隊也經常欠餉,很多時候,將士們拿到手的,都是由蓋亞簽發的替代品──欠條。這些欠條几乎分文不值,被將士們拿來墊靴子,擦屁股,或者被一些投機商整捆整捆地廉價收購。
為了軍餉一事,還曾經發生過幾起軍營譁變,當然,最後還是被蓋亞用鐵腕嚴酷地鎮壓下去了。詹魯之所以向丹西等人提出這麼高的過境通行費,拿錢應急,兌現部分欠餉,穩住軍心,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