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部分,魏巍文集:新語絲,老是不進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聶榮臻1919年到法國勤工儉學,是抱著“實業救國”的想法去的,回來時卻變成了一個共產主義者。因為他了解到,不首先改造這個社會,“實業救國”不過是夢想而已。現在條件不同了,新中國成立了。儘管過了幾十年的戎馬生活,但他並未忘情於科學事業。因此,當中央向他徵求意見的時候,他主動選擇了這項工作。
萬事開頭難。研究原子能的科學尤難,開始的時候,高階研究人員僅有十人左右,說到裝置,連一臺小型的加速器都沒有。這等於外科醫生沒有手術刀,工人沒有車床,農民沒有鋤頭一樣。
幸而我們已經擁有幾位原子核科學的著名學者,如吳有訓、錢三強、何澤慧、彭桓武、王淦昌等人。後來又有幾位著名的科學家,如趙忠堯、郭挺章、鄧稼先、金星南、肖健等,滿懷愛國熱望,衝破重重阻攔,先後回國。聶榮臻對這些科學家的回國特別高興,一有機會就同他們親切交談,把他們視為國寶。當原子科學家們在孕育原子彈藍圖的時候,研究導彈的要求不久也提出來了。正是這個時候,1955年10月,著名的火箭科學家錢學森也戰勝種種困難,漂洋過海從美國歸來。他們的到來,使人們對“兩彈”的研究工作增加了許多信心。但顯然光有他們的力量還是大大不夠的。聶榮臻不得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