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1部分,三國之雲動乾坤,炒作,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中,早已算出這場追擊戰的結果,一萬騎兵對西涼幾十萬大軍?這個結果,只要不是白痴,都算的出來,他曹操又怎會不知道呢?
那曹操為何還要選擇繼續追擊董卓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曹操追擊董卓,有三個目的。
其一,在曹操心中,漢室目前尚有一絲地位,曹操也心存最後一絲僥倖,此刻若能救出小皇帝,曹操也許也會有心做一個忠臣,為大漢掃清寰宇,成為一個名留青史的治世能臣,然而,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一條,已經變得虛無縹緲,完全不現實。
處理那個完全不可能的目的,曹操的真正目的,便是其二,巴結袁紹,為何這麼說呢?其實,在各路諸侯中,誰最想打敗董卓?向雲?不是,孫堅?也不是,其實,在各路諸侯中,最想打敗董卓的,敢肯定的說,非袁紹莫屬也,為何?因為袁紹是聯軍盟主,若能打敗董卓,袁紹可謂居功至偉,所能得到的利益,在眾諸侯中也是最大的一個,除袁紹外,各路諸侯所得的利益,相對就比較小了。
董卓霸佔京師,掌控虎牢、函谷等天險,也就相當於佔據了逐鹿天下主動權,成為天下第一諸侯,洛陽地處中心,進可攻,退可守,董卓佔據洛陽,也相當於威脅到了關東眾諸侯,因此,關東諸侯為了不被董卓壓制,才迫不得已聯合起來對付董卓。
而現在,董卓自動退出洛陽,讓出虎牢、函谷等天險,讓關東諸侯掌控這幾個關卡,也相當於在諸侯威脅下,間接讓出了主動權,如此下來,這進可攻,退可守選擇,便落在了關東諸侯面前。
在這種情況下,各諸侯也有兩條選擇。
一,上策便是:繼續追擊董卓,即使打不過,再撤退也不遲;二,則是董卓退兵,聯軍解散,各自回去繼續做自己的土皇帝。
在此兩條上,若各路諸侯皆乃大漢忠臣,自然會毫不猶豫的選擇第一條,一舉撲滅董卓,迎回聖駕,可是,眾諸侯是忠臣麼?答案眾人皆知。
因而,若要眾諸侯選擇第一條,那條件必須是,在擊敗董卓後,他們能得到比擊敗董卓所付出的代價更大的利益,而擊敗董卓,他們能得到這樣的利益麼?
首先,咱們來看看,諸侯聯軍要徹底擊敗董卓,到底有幾分勝算?
大家要明白一點,董卓並非敗退,而是撤退,這兩種情況雖是一字之差,可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二種情況的結果卻是千差地別。
董卓是撤退,他麾下幾十萬兵力並沒有太大損失,反之,相對來說,他撤退到長安,不僅避過了聯軍的鋒頭,甚至,比起鎮守洛陽來說,撤兵長安,董卓對戰諸侯聯軍的勝算反而更大。
大家要明白一個事實,此刻董卓的實力,與諸侯聯軍的總體實力相差不大,雙方都有幾十萬的兵力,甚至,相對來說,董卓的兵力反而更強,董卓的兵力是由三大部分組成:一、西涼精兵;二則是從京師接管的西園精兵,也是以前大將軍何進掌控的兵力;此外第三部則是原本丁原的幷州精兵;這三方人馬,在整個大漢,也是出類拔萃的精兵,其中,騎兵居多。
而諸侯聯軍計程車兵,相對來說,雖然也是各地挑出的精兵,可比起董卓的兵馬,其戰鬥力還是有些差別的,再加上諸侯人心各異,在指揮排程上面,也是一個硬傷。
好吧,我們就算董卓與聯軍計程車兵戰鬥力相等,在實力上,雙方不相上下。
再看另一條,董卓撤出洛陽,屯兵長安,假設,是假設,假設諸侯聯軍皆是大漢死忠,毫無二心,他們全部聯合起來,死也要擊敗董卓,迎回聖駕。
面對這種情況,董卓退兵長安,又有什麼樣的戰略意義呢?
其實,相對於洛陽來說,長安,對於董卓來說更加安全,要知道,反抗董卓的,除了西涼馬騰以外,基本都是關東聯軍,若董卓繼續鎮守洛陽,將要面對的壓力很大。
洛陽雖有天險,但卻地處關東聯軍腹地,關東聯軍要想進攻洛陽,有很多路線,比如:最近的虎牢關;稍遠一點,如孫堅,直接從白馬度過黃河,而後再度過黃河直奔洛陽;再遠一點,亦可繞過幾個險地,從宛城,或是黃河,直接分兵函谷關;如此的話,董卓將要面對的就是三面作戰,可謂壓力甚大。
而董卓退出洛陽,集兵長安,這就不一樣了,相對洛陽,長安對於關東諸侯來說,就有些鞭長莫及了,要想攻打長安?關東諸侯同樣也有三條路,一是潼關,二是益州,三是漢中,可是這三條路,除了潼關以外,其他兩條路就有些不切實際了,漢中,益州皆屬於山川,蜀道難行,可不是吹出來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