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站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部分,香港電影夜與霧,公主站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卻總不成高喊張已琢磨成器。

所以看《張國榮的電影世界1》,最大的收穫是好讓我們去直面過去的自己——透過重省張國榮的作品,去想一想為何會在80年代戀上他,也由是帶出那個年代的趣味來。在經濟高飛魚翅撈飯的另一面,我們其實均揹負鍾情的陰影——反抗、拒絕大論述、相信自己、依戀邪氣、執持多元價值才是社會出路。大家真金白銀拿出來支援張國榮代表的陰影價值,在2005年看《張國榮的電影世界1》更令人唏噓不已——因為張國榮已被封聖,而過去依存在他身上的陰影價值已不容於今天的主流意識中,何況大家都樂於作一共謀,尤其在後董建華的時空中。

第65章 由《銀幕暴力》看《黑社會》

這陣子杜琪峰的《黑社會》鬧哄哄,藉此來反思電影影像上的暴力問題最好不過。Karl French編的《銀幕暴力》(Screen Violence)是一本不俗的入門書,其中有不少文章提出對暴力的重新闡釋。本行中的小說家Poppy Z…Brite在《暴力的詩意》有一精闢觀察:一般觀眾對暴力電影之接受不來,是因為電影摒棄了電視的邏輯,後者一旦處理暴力題材,往往會強化正常與變態之間的差異,透過主客的對立來肯定了觀者的道德超然地位。然而電影不來這套妥協,它慣作客觀的呈現;作者更進一步以《天生殺人狂》為例,說明觀眾對電影接受不來並非因為鼓動暴力的意識形態,而是對暴力沒有批判的意向,這才是最一般觀眾不安之處云云。

由此去反思《黑社會》的暴力元素頗堪玩味,首先對社團規條的儀式處理,基本上用了高度風格化的方法經營,而且配合大量旁白交代背景,又有羅大佑的音樂引人入戲——簡言之就是把與儀式相關的現實迫力消弭,而僅以影像的風格化組織,來予以再現的表達,從而把當中的暴力性洗滌。我想指出暴力性不一定在於血肉橫飛的鏡頭,由社團規條而來的儀式,就算不涉及血肉的展現,同樣可以給人毛骨悚然的效果。這一點在桂治洪的《成記茶樓》(1974)及《大哥成》(1975)均有充分的說明:他早已大量拍攝黑社會的儀式,先有《成記茶樓》中的講數場面,後有《大哥成》中執行家法的過程,其中的實景動感拍攝方式,正好傳達出其中的震懾力。杜琪峰顯然選擇了另闢蹊徑的方向。

導演固然沒有對《黑社會》中的任何暴力場面作介入的批判,但他又並非全無隱含的立場。在電影中兩場普遍被界定為頗暴力的場面:梁家輝把對頭接二連三從山頂推下山腳,然後抬上來再蹴下去;任達華用石頭一而再、再而三擊落梁家輝的頭顱——兩者均把暴力精華作重複的展示,然而前者以黑色幽默作結,後者卻以沉重不安告終。杜琪峰顯然以上述的場面,來提醒觀眾對於暴力鏡頭的經營,在同一的處理下也可以有千迴百轉的差異。何況場面與場面之間又可以有多重的對立,例如任達華在光天化日的叢林中殺梁家輝,又可以與之前兩人合力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酒吧中獵殺恐龍為對照。換句話說,銀幕上暴力的展現的確可以有千差萬別的豐富可能性,絕不宜用簡單的因果邏輯思維去定性定質。《黑社會》恰好是一本地的例子,用來說明可以透過風格化,又或是幽默化的處理,來把暴力鏡頭的壓迫感退淡;不過與此同時,亦可以利用延長的現實性展示,以及插入主觀鏡頭(在任達華擊殺梁家輝一場中,突然插入從梁家輝角度看見任達華舉石欲擊下的鏡頭),來達致強化迫力的效果。要分析銀幕中的暴力鏡頭,絕不可以輕描淡寫粗心大意地打發交代就把問題結案陳詞。

第66章 假面的告白——王晶《少年王晶闖江湖》

相對其他影視界蓬勃的文化圈而言,香港出版的影人自傳,比例上絕對可以稀少來形容。我想大抵因為香港的電影工作者十居其九乃實用主義者為先,電影的重要性肯定大幅拋離書寫,所以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書寫於工作的序列安排上,一定排到後面。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劉若英及林青霞侃侃而談,努力去建構匹配個人演藝形象的文字身份,前者從來就是才女型的演員,後者也早已息影,自可從容下筆,而且臺灣的文藝氣息一向較香港厚重,影人出書自可不一定以傳記出發,從而突出作者的角色,而非僅因為身處影視圈種種傳聞軼事的披露,淪為一種功能性的出版書寫計劃。此所以香港產出的不是劉若英的《我的不完美》,也不是林青霞的《窗外窗內》,而是吳君如的《吳君如減肥血淚史》。

一、內地的出版助力

是的,香港的出版社從來大善於精打細算,影人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兒子與情人

冷如冰

少爺,別太放肆

西門線上

對酒當歌

天馬行空

孔子密碼

猜火車

紅嗩吶

炒作

請不要在組織裡談戀愛[綜鬼滅]

天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