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站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部分,香港電影夜與霧,公主站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行徑都無限美化,有情有義既同時要照顧黑白兩道——在最終一場於商會大廈進行的幫會大混戰,成龍大哥真的忙得不可開交,既要保護剛背叛了自己的“兄弟”,同時又要為相知的日本刑警北野(竹中直人)力保全身而退,自己更要打不死以求逃至大久保企圖去見舊愛一面。也正因為此,我們看到的當然仍是成龍,要照顧一夥跟他吃飯的手足及女人,委實談何容易,而爾冬升也只好繼續努力為神話封土奠基。

第60章 《我是一個演員》的曖昧

我是一名周星馳影迷,按理說只要見到有關周星馳的書出現,大抵都會滿心歡喜必以先睹為快為己務。但我不得不承認,這一本由南方日報出版的最新作《我是一個演員——周星馳的文化解讀》,的確看得我不是味兒。

一、李歐梵與周星馳

首先它的曖昧定性令我不懂得如何入手,說是文化解讀,但其中用粉絲角度切入的文章及訪談可說多不勝數——千萬不要以為我對粉絲書有何潔癖,先前同一範疇已有《我愛周星馳》及《大話西遊寶典》,自己都看得津津有味;而梁款更是我最佩服的本地文化研究粉絲學掌門人寫手。其中粉絲崇拜物件絕不止於周星馳身上,你可以想像在一本名為《我是一個演員——周星馳的文化解讀》的書中,竟然有18頁的篇幅是用來討論李歐梵的文化熱嗎!(請注意並非李歐梵看周星馳的文化熱,而是實實在在的李歐梵熱)對不起,請不要把影迷均視作一無所曉的外行人,李歐梵與周星馳的關係,無論如何均與Robin Wood 之於Alfred Hitchcock,又或是Raymond Carney 之於John Cassavetes的層次風馬牛不相及。更重要的是對周星馳的文化研究,根本不自李歐梵始,更當然不會以他告終——那究竟是怎麼回事?

如果這是一本由內地主編的周星馳讀本,我完全不會有以上的感慨,因為文化差異是理所當然的事,周星馳與李歐梵作為兩大人文“品牌”的拼湊,肯定有出版上的市場價值。我當然明白一切與李教授無關,卻由是更令我對該書主編陳婉瑩的取向大惑不解——她肯定不是周星馳迷,而且大抵對本地評論界曾對周星馳所作的追蹤探討不甚了了。我十分懷疑在滿載吹噓腔調的大量對談實錄又或是歌功頌德的“報道”中,究竟可以解讀出什麼來;尤其是從書中可以看到十分明顯的論述脈絡,就是以由《西遊記》兩集為始,而焦點歸結於《功夫》的視野,那基本上就是一種“內地化”的周星馳閱讀方向!

二、失去港產片的獨特

我之所以對《我是一個演員——周星馳的文化解讀》頗為失望,乃因為它同樣犯了“新埠片”的毛病——指港產片在Cepa實行後,一窩蜂趕拍電影以圖迎合內地市場,結果是既喪失了港產片的獨特身份,而且也不見得能掌握到內地觀眾的口味。易地而言,作為香港參與者去為內地製作一本關於本地文化icon論述的著作,是不是應儘量展示其香港性,而不是一頭栽進“去香港化”的大中華論述窠臼?《王家衛的映畫世界》內地版廣獲好評,其中差異正是用香港角度去解構王家衛,而不是把他的一切籠統地視為世界性的電影語言來打發處理。

幸好還收錄了一篇梁款的周星馳訪談,正好是源自《星期天明報》饒有趣味的策劃文章,滄海遺珠自然是登徒以前為星爺做的訪問。還有,如果書名仍想保留以星爺的演員生涯為重心(“我是一個演員”),相信不可或缺的名字不是李歐梵,甚至不是李小龍,而是梁醒波。

第61章 明星書寫第一人

是的,我認為林奕華的《等待香港——娛樂篇》是本地重要的明星書寫代表作。所謂明星書寫,大抵有兩種可能性,一是指由明星執筆撰寫的作品,這方面香港一向發展得差強人意,我們能夠看到的大多隻不過是明星某一階段的自傳式憶述(如前幾年書展大受歡迎的杜汶澤翻身經歷及吳君如的減肥血淚史),而甚少有明星對個人專業及藝術上的分享心得(最有條件下筆的當然是黃秋生)。所以每當我拿起瑪蓮娜·迪特里茜(Marlene Dietrich)的《ABC》又或是三浦友和的《被寫體》時,常產生若有所失的感慨。而且這只不過是香港的盲點,你看臺灣的陳珊妮寫《還好》如何神采奕奕,又或是羅大佑的《童年》句句深情,便可知香港的讀者錯過了什麼。挪用林奕華在書中常提及的一句:外國的娛樂圈中人不是亂來的,因為他們都是知識分子。當然林奕華對明星著述不可能全無過電,他對劉若英的另眼相看,除了親身接觸的觀察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七零年代小富婆

笑傲網路

蛇女

璇墨

捉鬼班長

旅遊巴士

無上皇尊

暖暖

官道紅塵

泰山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