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站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部分,香港電影夜與霧,公主站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許素瑩選擇的結局(誰又可以說得清?除了無力的戲劇虛構),而是尋覓的過程。他甚至把對演藝生活的追求,儘量褪去明星夢的色彩,將《勁舞》式的出人頭地程式洗滌,而把一切還原為普通不過的生活探索。更重要的,是強調突出對於低下階層來說,原來追逐個人的興趣,實踐一己的意向,都可以舉步維艱。

我想指出《半邊人》的明星夢故事,在20世紀80年代初出現有特殊的時代意義。那是香港正開始步上全面經濟起飛的醞釀期,社會瀰漫全民向上流動的樂觀想像,各行各業都在發展上揚的軌道上。正如在戲劇班中,張松柏(王正方飾)問一眾同學為何來上課,有人恰好回答當明星可以賺大錢,而他就忙不迭舉出美國同學當侍應生、以延續對演員夢的追求為例,從而企圖把就明星而發的一切光環先予以拆解。方育平營構的正好屬現實生活裡的小人物舞臺,那才是演員的活生生訓練基地,把明星夢出人頭地的功能意義破解,而一切還原至為演戲而演戲的層次展示。那當然屬許素瑩的自我實踐的歷程,但更重要的屬那不過是其一方向而已,正如她若不是上“電影文化中心”尋找兼職,一切又會變成另一模樣。偶然性,是我想強調的要點,從此逆向角度反思,明星夢又頓時產生另一重功能性意義,即為了自我實踐而因時際會地建構出來。此所以當年不少論者認為《半邊人》的排練及舞臺表演片段水平有限,然而我覺得那更加可以突出題旨——突出表演的業餘性,才可把明星夢的光環徹底除下,而把選擇鎖定在人生微末自我空間的追求上。

二、忽視的新世代觸覺

此所以馬偉豪在《下一站——天后》(2003)中,把阿喜(蔡卓妍飾)的角色設定為賣魚女,我認為當然有暗中向《半邊人》致敬的成分。不過事移世易,《半邊人》的自我成長命題,在2003年當然要提出新變包裝。馬偉豪表面上處理阿喜的明星夢追尋,用上了“幕後代唱歌手”的題旨,但骨子裡仍是一個自我實踐的成長故事。其中不無胡鬧兒戲的成分,不過整體上導演仍是以正面的態度,去嘗試延續本土青青明星夢旨趣的探尋。

真正令我措手不及的是七條的《愛斗大》(2008)。作為由彭順扯頭纜,再廣結年輕導演而拍成的愛情小品,不能不令人正視它的新世代觸角。撇開拍攝手法不談,先承接先前的青春明星夢議題,電影中就大膽把明星夢加以消解。電影中爭逐的所謂“女主角”,只不過是一出學生畢業電影中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愛斗大》一切消解了對明星夢的功能詮釋——女主角不是為名為利而追求,一場無關痛癢的爭風呷醋玩意已足以令人打生打死;要成為“明星”再不具備什麼自我實踐的意義,利用身邊人耍手段才是趣味所在;當上明星的終極目的不是那明星角色位置本身,而是去傷害自己心目中的對頭眼中釘。那大抵就是新一代對明星夢的理解——一切都是在操控玩弄中兜兜轉轉。如果娛樂圈作為一個大染缸,一直以來不過是一小撮大鱷播弄小魚的遊樂場;那麼為何自己不可以成為家中魚缸的食人魚,去找幾尾弱不禁風的待罪小魚來娛樂自己一下?在《愛斗大》層層操控的遊戲設計背後,上述的創作理念不是昭然若揭嗎?

明星夢的確變質了,但還遠遠不及人心黑暗陰影張揚的可怖。

第4章 離島青春

香港的青春片,對取景離島可謂情有獨鍾,甚至可說是無論什麼型別也樂此不疲。就以驚悚片來說,由梁普智的《生死線》(1985)開始,到近年丘禮濤的《失驚無神》(2004)乃至黎妙雪的《小心眼》(1986)等,都以青春偶像/年輕演員配上離島風情為基本元素。基本公式為先以青年人的嬉玩耍樂開始(《生死線》及《失驚無神》),又或是像霧又像花的情事糾結入手(《小心眼》),然後才逐漸滲透出驚悚元素來。

一、青春片小陽春

若然打正旗號以反映青蔥歲月浮波逐浪氣息的正色青春片,離島可謂或明或暗均成為創作人的核心關懷場景/意象。不善忘的觀眾應該都記得2005年曾出現青春片小陽春,把離島處理成法外之地甚或告別青春的洗禮所,幾成一牢固的定見,陳榮照《17歲的夏天》的A side刻意加入女生成長的種種儀式:一起看三級片、為男性化的同學化妝、同伴之間親吻以及遇上似有還無的初戀等。導演刻意把離島內外作為對照的分界線,回到市區後陳甜的同學再沒有出現,而與何苦亦再沒有碰面,一切激情浪漫跳脫只能在離島存在。

另一種傾向是逆向思考,以離島的原居民年輕人為物件,而呈現面貌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如戲

孤悟

不朽天途

天馬行空

錦桐

閒聽落花

被鴿子o偷聞資訊素後

慕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