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站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部分,香港電影夜與霧,公主站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後的潛臺詞就是宣揚姜不磨不辣的正面鼓勵訊息。同理言之,桂治洪的網路人氣度高企,對新生代而言正好起了一種陌生化的作用——所謂的“過火張狂”,原來可以至此地步(這是大部分新生代觀眾看過1974年《蛇殺手》後的標準反應),從而出現一種“雙重疏離”的怪異身份解讀。對新生代來說,因為港產片的衰頹積弱,不少人早已與港產片劃清界限,自我疏離於香港電影的現實時空中;當得睹過去的狂態,我認為不一定一面倒去認同過去的成就,但卻肯定對此時此刻的保守及沉悶業界氣氛更加生厭——由生不逢時衍生出究竟我做了什麼而落得如此的感慨,不期然與當下的時空產生“雙重疏離”。
如果不想自我疏離,於是便不難出現借發現桂治洪而去利用桂治洪的傾向——桂治洪也在網路上成為重省本土經驗的有力文字。《屋邨電影+寫實印記》固然野心不小,企圖把《成記茶樓》(1974)到《大哥成》(1975)再延伸至《邊緣人》(1981)去追尋民粹本質的電影呈現脈絡。只不過若不嫌過分詮釋,《大哥成》中忽然交代大哥成為警方臥底,乃至《蠱》(1981)中結尾“邪不勝正”的字幕收結,甚或《香港奇案3——老爺車縱火案》(1977)中對案情關鍵必須隱瞞的字幕交代等,其實與今天香港電影因北漂而面對的自我審查大同小異——都是為了生存之道的一種苟安手段。再想下去,大哥成的“忽然臥底”其實也非空穴來風,至少在其後的名作《萬人斬》中,冷天鷹由最能幹的官方殺手,到最後為官兵追殺,落得與匪首同一命運,對正邪難辨兩面不是人的“無間道”主題,亦同樣有深刻的反思。
那正是我們需要桂治洪的地方——重提桂治洪不是要翻案,而是希望借他作品中的一連串疑問,去催使新生代去燃起激情,尋找背後的可能答案,甚或自我重構古今對照的脈絡。桂治洪對我們今天的價值,應作如是觀。
第12章 桂治洪的洩憤歷程
相信沒有人看桂治洪的電影,會感受不到他的怨氣。事實上,聯結起現實中的他對照而言,就更加容易看到整全的面貌,此所以在訪問中他會對不看電影的記者直斥其非嗤之以鼻(《南國電影》266期,1980年5月號),但又不無處處流露對現實環境制約的自覺性,不時抒發電影不賣座便什麼都不是的商業至上言論。我認為這正是桂治洪的核心精神所依,心底裡明知難以擺脫身處環境的宿命桎梏,但又不甘當場撒手投降,於是便在電影中建構塑造一個又一個與命運對抗的悲劇人物——是的,那都是悲劇人物而非英雄角色,因為桂治洪很清楚世上沒有公義存在,一旦勉力為之就只會違心而發。他以歌謠乃至以不死蝙蝠俠包裝頌讚大哥成,甚至露骨地以“臥底”來塗脂抹粉,正是利用《大哥成》(1975)來謀殺《成記茶樓》(1974)的最佳示範。
於是在他鏡頭下,只會出現一眾不同面貌的任性角色,各自為私情或孤忿來作無聲抗戰——他要激起的正是一種民粹的認同快感。《大哥成》的例子說明他不可接受由上而下的創作掣肘,故此不若把成功人物抹黑至死!反過來儘管對觀眾未能領略個人創作深意而扼腕(1980年的《萬人斬》當數他最用心的傳世力作,卻被人形容為掛羊頭賣狗肉之作),他仍然樂於盡情透過製造官能刺激來迎合觀眾的需要,希望在由下而上的市場約制中,保留盲衝瞎撞的火氣迫人,來滿足個人無政府的浪漫想像——至少,在一切早已註定的宿命電影工業中,仍然容納多少建構被主宰影像的能動性,算是聊以自慰的經營策略。
一、沒有正邪,只有暴力比對
明乎此,便不難理解為何桂治洪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處境情有獨鍾。桂治洪關心的是權力的角力形式,反正終局難免受宿命的擺弄,能夠製造懸疑跌宕的肯定就是過程的變化。能力高低與正邪本位無涉,對桂治洪來說,邪不能勝正不過是安撫觀眾心理的情節包裝,反正權力壓得人抬不起頭來才是定理,無論力量的由來屬人屬魔,翻牆互搏本身已符合無政府的自設虛想。所以在桂治洪的電影,我們不時再三看到他對力量代言人(無論是警方、巫師或和尚等)或明或暗的戲謔。
在《邪鬥邪》(1980)這出充滿噱頭的靈異喜劇中,伊雷飾演的餘腩與亡魂阿翠冥婚,前者甚至藉助後者上荷官身,贏取不少金錢,結果老闆找來援手八妹施法,上演一幕以邪鬥邪的高潮戲。八妹最終不敵,不過已經披露了只有力量大小沒有正邪之分的理念。而在降頭片代表作《蠱》(1981)中,降頭師及解降師更拼得你死我活,面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