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小冰河期到了啊
見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3章 小冰河期到了啊,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見月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過了。
“不錯,很用心,值得表揚。”
得到表揚,朱雄英雀躍不已。
陳景恪笑了笑,說道:“治黃分為兩個階段,東漢光武帝之前,唐朝滅亡之後。”
朱雄英不解的道:“為何要如此劃分?”
陳景恪說道:“因為光武帝時期,經過王景的治理,黃河八百餘年未發生過大的災禍。”
朱雄英驚訝的道:“真的?若如此,王景真乃治黃第一人也。”
陳景恪點點頭,說道:“在王景治黃之前,黃河和現在一般,時常決堤造成大災。”
“尤其是王莽之亂時期,因朝廷無力治理,黃河更是連年決堤,導致赤地千里。”
朱雄英說道:“真想知道,他到底是如何治理黃河的。若我們學會了此法,就可以徹底解決黃河水患。”
說著,他期盼的看著陳景恪:“景恪你知道嗎?”
陳景恪搖搖頭:“他的治黃之法已經失傳,就算沒失傳,也不一定適合現在的大明。”
“只要朝廷願意,我們可以找出適合我們的治黃之法。”
朱雄英鄭重的點頭:“我們一定能找到這樣的方法,徹底降服黃河的。”
如果說之前他還覺得黃河不可控的話,在得知王景的功績之後,就生出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別人能做到,我大明也一樣能做到,甚至比他們做的更好。
陳景恪很滿意他的雄心壯志,不論能不能做到,至少要敢想。
“想治理黃河,就要知道黃河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你知道黃河最大的問題在哪嗎?”
朱雄英回想書上的記錄,說道:“泥沙,黃河水攜帶大量泥沙,在下游淤積,抬高河道……”
陳景恪笑道:“對,就是泥沙,所以治黃先治沙。”
“要想治沙,就要了解黃河中的泥沙是怎麼來的。”
要說核心了嗎?
朱雄英反而有些失望,以往講課,都是從古講到今,然後給出解決之法。
今天怎麼一步到位了。
陳景恪不知道他在想什麼,繼續說道:“黃河的泥沙是從上游地區攜帶而來,具體是……”
他拿出一張地圖,指著上面道:“黃河的泥沙大部分都來自於這三個地方。”
晉陝高原、河套平原、鄂爾多斯高原。
朱雄英收起小小的失落,低頭仔細看了起來。
“這三個地方處於黃河中上游,支流幾乎全部匯入黃河……”
“黃河裡的泥沙,就是這些支流攜帶而來的。”
朱雄英疑惑的道:“為何這裡的河流,會攜帶如此多的泥沙呢?”
陳景恪讚許的道:“問到點子上來了,為什麼呢?因為水土流失。”
“就是這些地區的植被,被大面積破壞,土壤裸露。”
“沒有植被保護,雨水就會將泥土沖走,最終帶入黃河……”
他講的很細,朱雄英很快就瞭解了什麼叫荒漠化,什麼叫水土流失。
同時對於黃河水患的成因,也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其實在唐朝中期之前,黃河攜帶的泥沙是沒有這麼多的。”
“王景治理一次,能讓黃河八百多年不發生大的災禍,也多得益於此。”
“從唐中期以後,黃河攜帶泥沙暴增,才是導致黃河無法長治久安的真正原因。”
“你可知是為何?”
朱雄英眼睛一亮,開始了開始了,要講歷史了嗎?
我就說,景恪講課肯定會講史的。
“不知,景恪你直接開講吧。”
額……陳景恪相當無語,你這小子,不是個好捧哏啊。
“在唐中葉以前,河套地區水草豐美,晉陝之地還生有大片森林。”
“秦漢隋唐,修建宮殿的木料,大多都是直接從晉陝之地砍伐。”
“所以那時期的宮殿修的尤為的宏偉高大。”
“到宋朝時期,晉陝之地的森林已經全部消失。”
“修築宮殿的木料,只能從雲貴甚至海外運輸,代價實在太大。”
“所以從那時起,宮殿的佔地規模變得小了許多,但變的更加精緻。”
朱雄英很是高興,又學到一個知識。
雖然這知識貌似沒什麼卵用,但說出去能顯得我更有見識不是。
陳景恪頓了一下,覺得自己扯得有點遠了,就將話題收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