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步子不能太大
見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9章 步子不能太大,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見月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長,二十年能有效果就不錯了。”
“想要真正動搖儒家的地位,將孔家拉下神壇,需要的時間更久。”
朱元璋明白了他的打算,就是準備由小見大,由點破面。
方法確實具備很大的可行性。
但他反而開始擔心了,他是討厭孔家,也討厭腐儒。
可他更知道儒家對皇權的重要性。
他只是想限制儒家的權力,並不想將儒家弄沒了。
不過他並沒有將自己擔憂說出來,而是道:
“法家思想一旦復甦,必然會和儒家展開競爭,會不會導致人心再次撕裂?”
陳景恪說道:“不會,先秦時期採取分封制,大家名義上都尊奉周天子,但藩屬國都各自為政。”
“百姓只知道有國君,而不知道有天子。”
“始皇帝一統六國,完成了地域上的統一。”
“漢武帝獨尊儒術,完成了思想上的統一。”
“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大一統的思想早就深入人心。”
“現在縱使百家復興,也不會造成人心分裂。”
“就好比,儒家內部也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很多流派之間的矛盾還很深。”
“可並不妨礙他們都以儒家門徒自居。”
“同理,不論人們信仰的是哪一家思想,都無法改變他們是華夏子孫這一事實。”
“如果陛下擔心人心分裂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不是消除不同思想,而是強化華夏這個概念。”
“只要他們以華夏子孫自居,人心就散不了。”
朱元璋緩緩點頭,道:“有道理,看來還是要先全力推廣《華夏簡史》才行。”
陳景恪看出了他的猶豫,也能猜到一些他擔心什麼。
既得利益群體是最不喜歡看到變數,變就意味著不可控,可能會讓自己失去一切。
不變,才是最好的。
如果可以,朱元璋是最不希望看到變化出現的。
但這是不可能的。
既然沒有辦法保持不變,那就尋求可預期的變。
讓國家一點點變強。
這也是他後來接受變革的原因。
獨尊儒術一千多年,儒家一家獨大也有數百年,朱元璋自然是不希望輕易改變的。
關鍵是這種變,太難以預測了,所以他猶豫了。
這種觀念上的問題,是很難用語言說服的。
陳景恪也沒有再繼續勸說。
而且當初也說好了,朱元璋感覺把握不住的變革,不能強行推廣。
所以,他又將話題拉回到了司法體系本身:
“復興法家之事,確實需要慎重。”
“不過司法體系的建立,是一件利國利民之事,可以先行。”
“大不了繼續讓儒家的人,來當司法官。”
“等陛下哪天想通了,隨時可以改變策略。”
這一點,朱元璋倒是很認同,而且這個變革的好處,也是可以預見到的。
所以他很是支援:“不錯,先將司法體系建立,再說其它吧。”
“有了司法官,查案辦案的效率都會提高,於國於民都是好事。”
陳景恪一聽這話,連忙說道:“陛下,查案的權力不可交給司法官。”
朱元璋疑惑的道:“為何?沒有查案之權,他們如何審理案件?”
陳景恪想了想,說道:“陛下,有查案的權力,又有斷案的權力,他們不成小號的錦衣衛了嗎?”
朱元璋也有些發愣,怎麼就和錦衣衛扯上關係了:
“胡說八道,之前行政主官就同時擁有查案和斷案的權力,也沒見他們成為錦衣衛。”
“咱知道你在顧慮什麼,同時擁有查案和斷案之權,司法官的權力就太大了,容易造成貪腐。”
“但若不給他們查案的權力,他們又如何辦案?”
“靠衙門的衙役?那伱說衙役是聽主官的,還是聽司法官的?”
“如果主官和司法官配合的好也就罷了,如果配合的不好,恐怕司法官一件案子都辦不了。”
陳景恪一時語塞,想一想,確實是自己想的太簡單了。
前世制度更加健全,公檢法相互獨立相互配合。
可是現在沒那個條件,沒辦法照搬前世的經驗。
所謂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先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