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1章 這畫面不對啊,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見月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單的。

只有自己這個闖入者,還懵懵懂懂的。

但……那又如何,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嗎。

就算墜入地獄,也要讓黃河迴歸故道,改變山東的困境。

大殿,關於要不要遷都的爭論,已經進入白熱化。

一直旁觀的朱標,見實際差不多,終於站了出來。

“諸位說中原貧瘠……卻忘了秦漢隋唐,靠著中原的物產,就養活了數千萬人。”

“我知道你們想說,今時不同往日,現在的中原確實不如往日。”

“但莫要忘了,黃河迴歸故道,河南南部、山東大部、北平南部(包含今河北南部),都將重新富庶起來。”

“淮水流域的情況也將得到改善,不但不用朝廷賑濟,還能提供大量的賦稅。”

“如此一來,就可以減少對南方的糧草的需求,從而減輕南方百姓的壓力。”

“況且,黃河迴歸故道之後,也更加便於行船。”

“漕運船隻走大運河入黃河,轉伊洛二水直達洛陽,也非常方便。”

“在這種情況下,將新都放在洛陽,也並不會增大多少漕運壓力。”

“而將新都放在這裡的好處,方才諸位也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我就不再贅述。”

“我要補充的是,洛陽當前的實際情況。”

接著,他就將洛陽周邊的詳細資料,一一拿出來。

從土地到人口到經濟,再到交通……

這都是他實地考察得來,可以說非常詳盡。

他沒有提恢復隋唐運河的事情,現在提反而會增加群臣的擔憂。

等遷都完成,修改運河路線,就成了必然之事。

“洛陽乃十三朝古都……從各個方面,都比應天更適合當大明都城。”

“遷都,眼下來看確實有些勞民傷財。”

“但從長遠來看,卻利大於弊。”

“諸位皆朝中重臣,目光當放的長遠一些,為將來計,為子孫計。”

“莫要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迷惑,最後因小失大。”

他這一席話可謂是一錘定音,確定了遷都大基調。

縱使還有人心有不甘,也不敢在說什麼。

現在才洪武十七年,老朱威勢正盛,大小事務一言可決。

遷都的事情,連朱棣都能無視群臣自行決定,更何況是他。

之所以把大家喊過來討論,不過是為了統一思想。

畢竟這不是一件小事,營建新都也需要方方面面配合。

統一了思想,才好辦事。

在朱元璋和朱標沒有發話的時候,大家還能討論一下,發表各自的意見。

現在朱標親自站出來表態,並且還很給面子的做了詳細的講解,就代表著討論就此結束。

遷都已成定局。

接下來話題就變成了,由誰去營建新都。

大家都不敢輕易發表意見。

尤其是李善長,那叫一個尷尬。

洪武二年,朝廷曾決定將都城放在鳳陽。

負責新都營建的就是李善長。

然後在他的管理下,鳳陽新都營建工作徹底變成了一個爛攤子。

打著修皇城的幌子坑害百姓,貪汙國家錢糧,壓榨工匠……

足足修了六年,鳳陽皇城都沒修建完成。

洪武八年,不堪壓榨的工匠開始罷工,朱元璋才知道事情已經爛到這個地步了。

感覺事不可為,就下令停止修建鳳陽皇城。

就這麼說吧,也就老朱念及李善長的功勞,沒有追究他的責任。

否則都不用等他牽扯進胡惟庸案,就憑這一件事情,他有十個腦袋都不夠砍的。

他有沒有貪不重要,整個工程爛成這個樣子,他這個總負責人難逃干係。

有了這個前車之鑑,誰還敢接手這個活兒?

其實朱元璋也不放心將這麼大的事情交給他們。

除了因為上次的教訓,還有一個根本原因。

這次修建新都,他是準備動用軍戶的。

這些人大多都經過軍事訓練,給一把武器就是軍隊。

只有特別信任的人,才能擔任這個職務。

還有誰比太子朱標,更讓他信任的嗎?

沒了好吧。

當年將鳳陽皇城營建工作交給李善長,那是因為太子還年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說書先生

漂漂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