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無題
見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6章 無題,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見月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應有的氣象。”
之後一行人沒有直接去皇宮,而是乘船繞著城池觀看起來。
城牆高達八到十米,頂部寬六到八米。
牆體分兩部分,一為內芯,以水泥澆築而成。二為外牆皮,用磚砌而成。
水泥外面包磚,一是為了美觀,二是修繕方便,三是延緩水泥老化。
進入內城,首先看到的就是一條筆直的大道,名為承天大道,直通皇宮承天門(天安門)。
這條道路一看就知道,借鑑了唐長安城朱雀大街的創意。
此時承天大道兩側擠滿了前來迎接的百姓。
朱元璋換乘御輦,從承天大道直入皇宮。
同乘的則是馬皇后、朱標和朱雄英三人。
其他人關係就算是再親近的,也只能跟在後面。
皇宮就沒什麼可說的了,就是仿照應天皇宮修建而成,樣式佈局幾乎一模一樣。
不得不說,前世明清兩朝的宮廷建築,都受到了南京故宮的影響。
和漢唐宮廷建築比起來,規模並不算多大,但突出一個巧字。
究其原因,還是錢的問題。
漢唐時期黃土高原到處都是森林,各種木材應有盡有。
就近取材,宮廷自然修築的非常宏大。
到了宋朝年間,黃土高原被砍禿了。
木料只能從很遙遠的雲南或者海外等地方運來,建築成本居高不下。
宮廷建築開始轉為小巧。
明故宮就是其中的集大成之作,影響了後世幾百年的建築形式。
這一世也不例外,修築洛陽皇宮的時候,大家怎麼設計都覺得不滿意。
要麼就是成本太高,要麼就是不好看。
最終朱標拍板,啥都別想了,照著應天皇宮複製一個過來。
於是就有了現在的洛陽宮。
以至於在進入皇宮之後,馬皇后歡喜的道:
“像,太像了,若非細節有差異,我都以為這裡是應天了。”
朱元璋說道:“像了好啊,在應天住了幾十年,換個地方咱還怕不適應。”
“現在好了,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
皇帝都說滿意,其他人自然不會唱反調掃興。
況且新都也確實沒有什麼可指摘的地方。
接下來就沒大傢什麼事兒了,老朱一聲令下,大家各回各家。
陳景恪和徐達幾人一起,慢悠悠的往外走。
路上,徐達說道:“景恪,聽說你在這裡弄了一所書院?”
陳景恪頷首道:“就在城外,準備找一些孩童,教授一些雜學。”
徐達隨口說道:“那正好,我家老四整天遊手好閒,我正發愁以後怎麼辦呢,正好跟伱學點謀生的本事。”
徐家老四徐增壽,就是前世靖難之役給朱棣通風報信那個人。
事情洩露被朱允炆殺死,朱棣登基後封其為定國公。
徐家一門雙爵,就是這麼來的。
這位可不是什麼遊手好閒,相反,是一位文武雙全之人。
朱元璋見到他甚為喜歡,特賜名增壽。
不出意外,他未來必然是前途無量。
徐達將他送過來,其中用意不言自明。
對此陳景恪只能苦笑以對,以他和徐允恭的關係,實在用不著再將徐增壽拉進來。
不過徐達既然這樣說了,他也不好拒絕,只能應承下來。
這時,一旁的湯和也附和道:“我家也有個不成器的東西,就麻煩陳伴讀了。”
另外幾個人也紛紛出聲,要將家中的子弟送過來學習。
陳景恪無奈,只能答應下來。
他自然知道,這些人裡除了徐達是真心的之外,其他人不過是想借此搞好關係。
不過答應了徐達,若不答應其他人,實在說不過去。
總之事情就這麼定了下來,書院還沒見到呢,就先多了幾個權貴子弟學生。
之後眾人話題都是圍繞皇城展開的,誇讚如何雄偉,暢想將來會是如何繁華等等。
他們暢想的又何止是大明的強盛,還有自家的富貴榮華。
不知不覺來到宮門口,陳景恪不禁有些撓頭。
撓頭的不只是他一個,而是一大群,其中就包括徐達。
徐達大笑道:“哈哈……進了城卻不知道自己家在哪,鬧笑話了啊。”
他的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