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這就是朱雄英
見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8章 這就是朱雄英,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見月明,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朝廷的政策再寬鬆,他們也不會有特別的感覺,甚至會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
“我們可以告訴他們以前的朝代是什麼模樣,有了對比他們就知道大明的好了。”
“如此他們對大明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也就增加了。”
陳景恪讚許的道:“聰明,不只是歷朝歷代的情況,還可以將其它國家的情況告訴百姓。”
“總之你要讓他們知道,大明是最好的,如此才能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朱雄英連連點頭:“好好好,回去我就將此事告訴皇爺爺……”
“哎,伱說如此簡單的方法,為何歷朝歷代都不用呢。”
陳景恪搖搖頭,說道:“他們不是不想用,而是不敢用。”
朱雄英驕傲的道:“確實如此,歷朝歷代誰能和大明一樣厚待百姓的。”
攤丁入畝、廢除奴籍、取消匠籍等專屬戶籍……惠民政策不要太多。
陳景恪沒有打擊他的熱情,而是繼續說道:
“僅僅做這些還不夠……還記得我和你說過的,為何蒙古不同於以往的草原霸主嗎?”
朱雄英說道:“因為他們完成了身份上的認同,草原就只有蒙古一家,這是以往草原霸主沒有做到的。”
陳景恪點點頭說道:“在這一點上,蒙古做的甚至比我們漢人還要好。”
“除了讀書人,普通百姓又有幾個對漢人這個身份,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的?”
普通百姓是最不在乎身份的,他們只在乎能不能活下來,能不能吃飽。
所以每逢戰亂,都會有無數漢人百姓,主動去投靠異族建立的國家。
只要那個國家能給他們一口吃的。
這種事情,歷史上已經不知道發生過多少次了。
但這能怪百姓嗎?
在高高在上的權貴士大夫眼裡,當然要怪百姓數典忘祖。
可實際情況如何呢?
是統治階級的愚民政策,讓百姓不知道自己族群的過往,不知道自己的民族歷史。
不讓他們知道這些東西,就想讓他們對族群和國家產生認同感,那不是扯淡的嗎?
前世那段百年屈辱時期,無數百姓奮起抵抗外侮。
為什麼?
因為仁人志士們與百姓一起學習,民智覺醒了。
四萬萬五千萬人民團結起來,在武器存在代差的情況下,打敗了所有強敵,為國家贏得了獨立和尊嚴。
所以問題不在百姓身上,而在統治階級身上。
只是統治階級掌握了話語權,將責任推給百姓罷了。
朱雄英是他一手調教出來的,自然是認同他的觀點的:
“所以你才會提議編寫《華夏簡史》,讓世人知道華夏的歷史,從而產生族群認同感。”
陳景恪嘆道:“但我們做的遠遠還不夠,真正能看到這本書的又有幾人?”
朱雄英嘴巴張了張,最終一個字都沒說出來。
這其實是朝廷文教的缺失。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不僅僅是生產力不足以做到,更在於朱元璋和朱標的猶豫。
他們習慣了愚民政策。
這一招確實很好用,將所有問題都簡化了。
百姓什麼都不知道,只能老老實實的呆在那一畝三分地上,接受統治階級的剝削。
一旦開啟民智,一旦百姓學會問為什麼,事情就會變得複雜起來。
統治階級是不願意面對這些問題的。
包括朱元璋和朱標,都不例外。
甚至就連朱雄英內心,可能都存在著相同的疑慮。
愚民政策那麼好用,為什麼還要冒險開啟民智?
不是多此一舉嗎?
陳景恪繼續說道:“如果大明繼續走以前的老路,目的也只是在這一隅之地稱王稱霸,愚民政策確實很好用。”
“若我們想走出去,想與世界列國爭雄,就必須要完成身份認同的構建。”
“否則大明還有什麼值得百姓留戀的呢?”
“如果他們掌握有一技之長,還有機會成為他國君主的座上賓。”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為何還要回到大明?”
“到時候大明的人才就會為列國所用,來和大明爭鋒。”
朱雄英眉頭一挑,眼神馬上就不一樣了。
這也是他和朱元璋朱標不一樣的地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